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一十二章 盐经攻略 (1 / 4)
此前提到,唐朝时期中国人大范围开始晒盐,但到了元、明、清三朝又倒退开始煮盐,这里面的情况很复杂,有经济原因,也有农业原因,政治原因也很重要,先说说经济原因。
首先,唐宋是当时世界顶级天朝,经济高度发达,物质生活极端丰富,所以普通老百姓的收入水平就高,当然,这是指太平时期,不太平时期就不能讲什么gdp和生活品质了。
由于收入高,但唐早期的粮食亩产仍然不高(唐朝中前期人均拥有粮食七百斤以上另当别论),因此如果养盐工,朝廷就必须腾挪大量的粮食用、布匹支付盐工的薪水,尤其是当时粮食和布匹具有能抵偿税款功能,因此也作为工资发放。
其次当时人的生活生平高了,人均保有的农田多,更重要的是出了耧车这种自动播种机,解放了人力,让种地的劳动力降低。而熬盐则要比种地辛苦的多,而且收入还不高。
就像**一样,没人愿意去干工资低,环境恶劣,甚至还有危险的工作。
当然,有人就说了,中国不是封建王朝皇帝一言九鼎吗。其实大错特错,元朝之前,尤其是唐宋,宰相制度很大程度上制衡君权,君主无法随心所欲推行自己的意志,这是其一。
其二,唐宋时期中国高度开放,人权和法制比今天所有西方国家更为全面,所以朝廷很难使用极端权力,迫使老百姓去从事比自己收入还低,而且苦脏累的工作。
同时唐朝实行府兵制度,高度依赖农民的忠诚和积极性,强行迫使农民去干不愿干的工作,对舆论影响恶劣。
至于宋朝,由于延续了唐朝晒盐的政策,所以社会也继承了唐朝的一贯理念。
至于唐朝是怎么解决晒盐的技术问题的,其实沈云卿学霸想的有点多,把事情复杂化了。
要想土壤不渗水,其实不需要什么青条砖和水泥,直接用人力把地面挖出坑后,掺入生石、盐碱灰夯实了,然后放一点水,地面生石灰遇水而生热,夯实的地面发生板结。最后铺上稻草,放一把大火,把地面烧个结结实实。
至于高浓度盐水、碱水对人的危害,其实也很简单,夯实盐池的时候盐池一头高,一头低,这样盐水在蒸发的过程中,水往低处流,那么留在高出的盐自然就留在了地面上,顺带把盐烤干。
同时为了解决碱的问题,唐朝人往海水里投放稻草会和石灰,以中和海水里的镁、钙和天然碱。
由于盐池中的盐水往低处流,因此每亩晒盐的盐池水面其实在不断减小,水域面积越小理论上化学反应越充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