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我们都踩在前辈们的肩膀上
毫无疑问今天是买书的好日子,网络上琳琅满目的书籍让我着实心动不已,奈何荷包有限,家里的书架位置也有限,所以买书选书成了我首要的头痛点。网上各种公众号推书的文章也略有耳闻,可惜,到头来都是打着传播文化的幌子,给自家自营的印刷书本做宣传,好在书还是好书,即便性质在变,它那分量始终属于历史长河里大浪淘沙遗留下来的精粹之物。
我这个有个毛病,恨不得博览群书,但是记性不好,过目即忘。
所以,我从来不能希冀一本书的片段在自己脑海里逗留长达一个星期的,上周看过的《伏尔泰精选》很快就会被当下正在浏览的莫泊桑的《羊脂球》替代。不过对于人体复杂系统中最为难懂的大脑来说,你永远不要期望它能帮你保存多少知识书籍,保存多久,而要抓住当下手中的书本,力图从中汲取前辈们的一点生活认知,或是所谓的人生哲理。
往往那些网络上罗列的人生必读清单,并非适宜所有人去品悦,书本本身有薄厚之分,同时更有知识层面上的深浅之分。你很难让处于初中年纪的学生去《红楼梦》、《蒙田随笔》这类言浅意深的书籍,更多的应该把歌德的《少年维也纳的烦恼》、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种书推荐给他们。而不是将所有书本经过精致的包装上架,通过各种渠道去兜售它,那样仅仅且只会给这本书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愿某天真有位博学多才如纪晓岚般的人士,将书本合理的分门别类,因为人一辈子所能读的内容实在有限,倘若轻易地在一本书上花耗大量时间,那将错过如王尔德、福楼拜这类名不见经传的好作者。
老实说,读书相当耗费时间和精力,因为往往好的作品容易引人入胜,一思不得其解,再思反而更加糊涂,认为作者完全在胡诌,拙于辞令,思路不清。梭罗的《瓦尔登湖》就给人这样的矛盾窘境。我试过三次于他,不是半途而废,就是觉得视觉模糊,内容难以辨析,必须立刻收回视线再有所逾越便将置身雷池,迷茫困顿。
通常我们都有个习惯,如果这本书看腻了,还没有到全文结束就把它丢下换上另一本书,只是依赖于猎奇的心态对新书有了零碎的兴趣,稍纵即逝,最后都将成为百无聊赖时才会拾起的读物。我越来越排斥现代人的作品,尤其是年纪不过40的作者,因为他们的作品总是现代人的腔调,强调着人生苦短,须尽欢!似乎没有前辈们苦修归来的那种丰富且严峻的修养。我苦于英文、法文一窍不通,无法真正品胜外国的真正魅力。文字翻译确实是门造福读书人的学科,可惜,终究无法与原文相媲美。就好像,你要硬生生将我国的《红楼梦》翻译成外文,那不得不考究清楚,国外是否也有过如同我国文言文这般源远流长文化底子。
我还未及欣赏薄伽丘的《十日谈》、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以及维吉尔的《乔琪克》,可是已经心驰所往。至于某某新人写的人生大纲,我就是幕老垂年也激不起一丝兴趣。我还是要重申一句,鸡汤类读物即便再强大也都是别人熬制的,而读经典不同,你能粗略的从作者笔下了解到他的时代背景,从而汲取到现代人口口相传的经验之所。
在我们这个时代看话剧似乎都是些文艺青**情,虽然我并未真正贲临现场观赏过话剧表演,但也从廖一梅的作品里窥探一二,不由得联想到莎士比亚,王尔德等话剧大师的作品,现代人的话剧似乎在不断进步,将书演绎成剧本,将剧本融入生活。他们自己搜索枯肠,已经找不出东西使人眼前一亮,至少可以去借鉴以上话剧大师的作品。而不是在意演员有多专业,场布得多美轮美奂,到位的表演,深得人心的故事,才是家喻户晓的不二之选。
年纪一大,就逐渐撇开了诗选,因为引以为傲的古代杰出诗人的作品被封存珍藏后,也没有再有能人辈出写出绵里藏针的深蕴话来。没人懂李后主小楼东风,独上西楼的踉跄,更没人能到李白那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孤傲气节。后辈们添枝加叶,努力临摹,始终得不到他们那种不动声色,即写出令人感慨万千的作品来。
论起读书光阴,意义上来讲就属这几年亢奋激进了些,过去沉湎于近代的熏陶,促使我缓步当车,在人生长途旅行几乎错失了许多风景,促使我词不达意,文章虚妄矫饰,却还不停地吹鼓自己,经常安排自己的论点也是随心所欲没有章法,当时什么心情是如何不屑,完全忽视了对自我的认知度,把口若悬河当成博学多才,把信口雌黄当成至理名言。若是没有前仆后继的古今中外经典的鞭策,可能我还是只停留在自我世界的井底之蛙,只不过以管中窥豹的形式看待世界。
写于12月12日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