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关于《衢州三怪》
衢州三怪是是一个由来已久的故事。现在比较通行的版本来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其实在蒲松龄写此书之前,“钟楼大头鬼”“县学塘白布怪”之类的传说就已在民间流传,这可以作为茶余饭后的笑谈,但更能作为民俗资料研究古代民众的生活。
抛开这里面封建迷信思想不谈,其实这些故事有不少教育意义。比如,白布怪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对意外之财是不能有非分之想的,而意外之财往往就是意外之祸。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这个故事依然很深刻,而且极富警醒之意。
(以下是衢州三怪的基本信息,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第一怪:为县学池塘(在今县学街)的白布怪,是观音娘娘的腰带变的。像一匹白布铺在地上,如果有行人去捡,便被缠住身子,拖入池塘活活淹死。
第二怪:为钟楼(在今钟楼底街)上的独角怪,是魁的朱砂笔变的,青面獠牙,血盆大口,晚上看见行人单独行走便追,直追得行人气绝身亡;如果有人看到某人被独角怪追,就会得病,不久就会死。
第三怪:为蛟池街(今蛟池街)的鸭怪,是王母娘娘瑶池里的老鸭精下凡。夜深人静便会发出可怕的叫声,居民听到声音都会被吓得肚子痛,不久就死了。
·
糯竹最开始写《衢州三怪》,其实是只把它当做是一个娱乐性小故事来写的(如收服钟楼鬼的故事)。后来,糯竹发现,《聊斋志异》里面很多故事都是有自己的寓意的,于是糯竹也开始将一些哲理灌输到《衢州三怪》中来,因此才有现在的《衢州三怪》。
衢州三怪的故事是民俗传说,虽然时代有所不同,但仍能反映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美德,比如白布怪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和意外之财不可取的道理。但是,出于现实考虑,糯竹将白布怪赋予了蛊惑人心的能力,以显得不算荒谬;在鸭鬼的故事中,糯竹也夸大了鸭鬼的能力,同时在老者(即杨炯,衢州城隍)的处理上也加入了许多自己的想象,无论怎么说这些处理都是不够完美,甚至有很多是不符合认知观念的。所以,糯竹恳请各位读者在此提出修改的意见和各类建议,也感谢各位读者的支持与帮助!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