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国有二君(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八章 国有二君(2)
        第二十八章guo有二君(2)

        在当今门阀士人心中,有个共同认识,大汉的迅速衰落和败亡原因很多,但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改制。()要改制就要有权柄,所以两次党锢之祸的根本原因,还是士人和皇帝对权柄的争夺。

        这些豪门士族的人想,想改制,也应该符合他们的利益,在他们为大汉的时候,也在为自己的家族谋化。

        在他们看来,现在大汉走到了倾覆的地步,要想重振社稷,改制是唯一的办法。即使靠武力平定了天下的所有叛逆,最后还是要通过改制来强大guo力。所以不管士人们之间的矛盾有多大,他们在改制强guo这件事上绝对是步调一致,高度统一,士人们对此充满了激qing和希望。只要改制不严重触及他们自身的重大利益,各种势力派系的士人非常愿意聚集在改制的大旗下,为guo尽忠。

        但如果面对他们的利益,这些豪门士族就会像lang一样被那些危害他们利益的人除去。这就是大汉的士人,他们是矛盾的结合体。

        大汉的制度无论多么纷繁复杂,但归根究底也就是官僚制度、财赋制度、选拔制度、官学制度、律法制度等等,但最重要的也就这几种。无论改动哪一个,都会影响到社稷的命运。

        王允、卢植等人提出了一揽子改制计策,其中的宗旨就是“儒法兼融,以法治guo”。在这一揽子改制计策上,突出体现了“轻赋薄徭,唯才是举,严刑峻罚”四个具体的施政措施,尤其是“严刑峻罚,乱世当用重典”这个恒久不变的定律在所有改制计策上随chu可见。

        轻赋薄徭的目的是富民强guo,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纯粹依靠农耕在短期nei增强guo力,击败遍布天下的叛逆,很不现实。所以依照治理北方的经验,老臣们还是决定实施本朝chu期的农工商并重之策,全面彻底放开盐铁茶等各种产业,鼓励营商。

        商朝时期,已有专门做买卖赚钱的群体。周朝灭商后zhèngfǔ允许商朝遗民继续做买卖,并称之为商人,当时商人受严密监视。其后商人地位一度有提高,但商鞅变法时期,秦guo严厉打击商业,借此提高农业的地位,后来历代封建王朝沿用重农轻商的政策。唐朝时期,由于guo家开放,商人地位再度提高。其后商人地位再次受打压,并形成“士农工商”的职业排名,

        而大汉现在的商贾和过去的商贾有很大的区别。大汉经这几十年的卖官鬻爵,家产丰厚的富豪商贾们不是入了“士”籍,就是成了官宦之家,身份早已今非昔比了。官、商在今rì的大汉已经混为一体,界限模糊不清。这“商”就是想jin也jin不掉,反而让朝廷丧失了很大一笔税利,所以还不如彻底放开,增加guo库的收入。guo库有钱了,才能赈济灾民,才能出兵平叛,才能做到轻赋薄徭。否则,这轻赋薄徭,藏富于民就是一句自欺欺人的话。

        唯才是举是大汉选拔人才制度的主旨,近四百年来一直如此。但为什么到了后来却无法选拔出优秀的人才,导致吏治**到了极致,后来竟然出现了真正的贤能之士只能依靠李膺、郭泰、许劭这些名士点评才能入仕的咄咄怪事?

        本朝的选拔制度,历史上称之谓乡举里选,贤能之士可以通过三种途径入仕。

        一种是无定期的,比如老皇帝驾崩,新皇帝即位。这时新皇帝往往下一道诏书,命令各州郡举荐贤liang到朝廷入仕。又比如碰上灾荒之年,天子往往也会下诏希望地方推举贤人,替朝廷效力。这种选拔不定期,也无固定的举荐机构。地方郡县可举,三公九卿,朝廷大员也可举。

        第二种是特殊的选拔,也是不定期。比如朝廷要派人出使匈奴,需要通匈奴语,能吃苦应变的人才。朝廷里需要的一些比如晓习治水、shu知天文的特殊人才,天子常常下诏征求。如果自认有这方面的才干,可以自举。各级官员也可以举荐。

        还有一种定期的选拔,就是选举孝廉。所谓察举孝廉就是地方郡守长官在本地发现孝子、廉吏后,举荐给朝廷。这制度从孝武皇帝开始,一直沿用至今。

        中guo封建社会的官吏选拔制度,汉代主要是乡举里选,魏晋南北朝为九品中正制,唐代以后盛行科举制。

        汉代的乡举里选,主要是由地方官保举本地的士人到zhōngyāng,经考察后授予一定的官职,选举的科目有贤liang方正、孝廉、辟除等。其中孝廉是最重要的选举制度。被推选为孝廉的人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曰德行高妙,志洁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通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yu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huo,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符合这些标准的人就称为秀才或茂才。

        当时的士子为了通过孝廉这一途径jin ru仕途,矫伪饰行,沽名钓誉,请托权贵,以获取孝廉的美名。有一个叫许武的人,被推举为孝廉。他考虑到两个弟弟还未显名,为了使他们出名,同他们商议后,便召来全宗族的人,把家产分为三份,他自己的那一份皆是肥田广宅,两个弟弟所得家产既少又差。但两个弟弟一点都不与兄长争执,宗族和乡里的人都称赞两个弟弟的谦让而责备兄长的贪鄙,结果两个弟弟被推举为孝廉。事后,许武又召集宗族的人,向他们说明真相,并说,我现在的产业比分家时增加了三倍,现将所有的财产全部分与两个弟弟。于是许武的名声大振,后被调至zhōngyāng任长乐少府。

        陈蕃任安乐太守时,郡nei有一个名叫赵宣的人,父亲去世,他把父亲埋葬以后,自己住在墓道中,服丧二十多年,名声震动州郡。地方官把他推荐给陈蕃。陈蕃与他相见,问及妻子儿女,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是在服丧期间出生的。陈蕃大怒,遂致其罪。东汉的学者王符揭露当时选举的弊端时指出:“群僚举士者,或以顽鲁应茂才,以黠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以狡猾应方正……名实不相符,求贡不相称,富者乘其财力,贵者阻其势要,以钱多为贤,以刚强为上。”。

        社会上liu行着一首民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liang将怯如鸡。”可见当时选举制度的腐朽和虚伪。

        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完全是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工具。选举权cāo纵在地方豪强之手,“爱恶随心,荣辱在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公无考校之实,私无告诉之意”。由于这种选举制度严重地阻碍了广大民众jin ru政权的道LU,所以在隋以后,随着门阀士族制度的崩溃,九品中正制也随之被废除,而代之以科举制。

        大汉有一百多个郡,每年有两百多个孝廉被举荐到朝廷。这些人到了朝廷,并不能像贤liang一样马上就能当官,他们大多安cha在皇宫郎署里做一个郎官。十几年以后,就有两千多个。过去皇宫里的郎官侍卫也只有二千人左右,自此制度形成二三十年后,皇宫里的郎官全部变成了郡guo孝廉。这些郡guo孝廉,多半是由太学毕业的补吏出身。于是孝武皇帝以后,本朝做官的人渐渐都变成了读书人出身。

        大汉当时的这个制度非常好。一个青年跑进太学求学,学业完成后,到地方郡县为掾属小吏。有了成绩后,再经郡guo长官察选到朝廷。又经朝廷一番规定的考试后,才开始正式入仕。这是当时入仕从政的唯一正。朝廷的所有官吏,几乎全由此途径出身。本朝自孝昭皇帝、孝宣皇帝开始,历任宰相全是读书人,他们的出身也都是经由地方选拔而来,因读书成才而入仕途,和权贵官僚富豪没有任何关系。

        然而,这个制度到了光武皇帝之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