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回 薛仁贵大获全胜 (1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七回 薛仁贵大获全胜 (1 / 3)
        上回书我们说到,大唐军征讨东辽,打了一十二年,这一天,太宗皇帝在三江越虎城银安殿召见军师英国公徐茂公和平辽大元帅应梦贤臣薛仁贵,皇帝提出想要回师长安,由老元帅尉迟敬德和鲁国公程咬金与众位少国公护驾,只带十万大军随行,留二十五万大军在东辽,由军师徐茂公和大元帅薛仁贵负责继续征讨东辽。太宗皇帝是个很开明的皇帝,在涉及到军事行动的大事上从不独断专行,即使作出这样的决定,他也仍然先征求大元帅薛仁贵的意见。

        薛仁贵想了想,就说:“启奏皇上,现在东辽敌情不明,东辽高建庄王和东辽大帅盖苏文率领的四十万大军仍然潜伏在暗处,伺机而动。皇上只带十万大军随行护驾,一旦被盖苏文侦察出皇上的行踪,以大军在险要处埋伏截击,臣担心皇上会遭遇不测。臣建议皇上还是继续坐镇三江越虎城,等东辽完全平服之后再班师回朝。如果皇上一定要现在就回师长安,臣建议由臣率这里全部军马护送您到狮子口登船,只有亲眼看到您登上了战船,平安离开了东辽,臣才能放心地留在东辽继续杀敌。请皇上三思。”太宗皇帝说:“朕御驾亲征,时间已经太久了,不宜继续呆在东辽。如果这里的大军全部护送朕到狮子口登船,这些年我们辛辛苦苦作战打下的地盘势必会被东辽趁机重新占过去,我军这十多年来的战果必将全部丧失。这都是朕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朕是一定要回去的,我们征东的战果也是不能半途而废的。至于怎样才能做到两全齐美,请元帅和军师共同商议。”

        薛仁贵说:“既然皇上决定回去,臣倒是有一计可保皇上安全回朝,征东大业又能不受损失。只是这件事关系到大唐社稷的安危,务必绝对保密,除我们三人之外,不得让任何人得知。就连皇上身边的近臣也不能知晓。”太宗皇帝说道:“这个朕当然明白。”太宗皇帝挥一挥手,银安殿上所有的侍臣宫女全部退到了殿外,银安殿上只剩下太宗皇帝、徐茂公和薛仁贵三个人。

        薛仁贵等殿上众人全部都退出去了,才低声地向太宗皇帝说:“皇上如果只率十万大军回朝,就不能走我们征东来时的大路。可以由三江越虎城往西南,经白虎岭、青龙谷,抄捷径直达狮子口海边。”军师徐茂公说:“仁贵呀,经白虎岭、青龙谷一线虽然要近一些,可那里山高林密,并且多是小路,恐怕有东辽军马埋伏。”太宗皇帝说:“是啊,我们为什么放着大路不走,却要走小路呢?”薛仁贵说:“正是因为大路好走,沿途又有我军驻扎的军马,看起来会更安全一些。我们能想到这些,那盖苏文也一定能想到这些。我们这里军马一动,那盖苏文就必然知晓,他有四十万大军,又占有地形熟悉的优势,无论在哪一个地方埋伏拦截,我们都是以少敌多,反而会不安全。所以我们选择小路,正好出其不意。反而更安全一些。”军师徐茂公点头说道:“兵法上说,虚者实之、实者虚之。正是这个道理。”

        薛仁贵说:“单纯只是走小路,还不能确保万无一失,万一盖苏文在小路上也设下埋伏呢?哪怕不是四十万大军全部出动,我们也会很危险的。所以臣请求皇上出行的时候,不要摆出御用的执事銮驾,皇上轻车简从,杂在大军之中而行。队伍就以罗通秦怀玉扫荡沿海城市为名,他们已经多次出征,东辽是不会怀疑在这支征战的队伍中居然会有我天朝的皇帝的。”军师徐茂公连声称赞:“如此就更安全了,只是要委屈我们皇上了。”太宗皇帝笑着说:“只要于军国大事有利,朕摆不摆銮驾又有什么关系呢?薛王兄,我们什么时候启程为好呢?”

        薛仁贵说:“臣认为我们需要先派出小队探马前往白虎岭、青龙谷一带查看地形。城里调动军马也需要一些时间。所以臣认为定在这个月末大军起行最好。”军师徐茂公说:“现在是月中,离月末还有十多天的时间,作好各项准备确实需要时间,仁贵这样安排最好。”太宗皇帝说:“如此甚好,那么就请薛王兄和军师全权负责安排布置,朕就只等好消息了。”

        君臣三人秘密商量已定,谁知这等机密的大事,没几天就在唐营里悄悄地传开了。张三跟李四说:“唉,你知道吗?我们皇上要班师回朝了,留元帅和军师在东辽继续平辽,只让罗通和秦怀玉领十万兵护驾,这个月底就走。而且不走大路,是从白虎岭、青龙谷走小路回去的。这件事儿绝对机密,你可不能对别人讲啊。”李四又跟王五说:“唉,你知道吗?我们皇上要班师回朝了,留元帅和军师在东辽继续平辽,只让罗通和秦怀玉领十万兵护驾,这个月底就走。而且不走大路,是从白虎岭、青龙谷走小路回去的。这件事儿绝对机密,你可不能对别人讲啊。”结果一传十,十传百,这个天大的机密,就变成了众所周知的秘密了。

        且说东辽大帅盖苏文和他的主力共有四十万大军,此刻就正隐伏在距三江越虎城不到百里的大山里。那里山高林密,岩洞极多,东辽还没与大唐开战的时候就已经在这里为打仗储备了大量的粮食和军用物资。加上东辽军兵都是本乡本土的人,地形熟悉,便于隐藏。大唐军的探马几次来这里打探过,却都没有发现几乎就在大唐君臣的眼皮底下竟然就隐藏着东辽军的主力。东辽高建庄王和一干东辽的文武群臣也在这里依附着盖苏文。盖苏文虽然只是东辽的大元帅,但是在他的强力威压之下,高建庄王早已成了一个傀儡,一切都只能听盖苏文的摆布。

        盖苏文藏兵于大山深处,并不安分,派出无数探马四出打探唐军的消息。这些探马都化装成当地百姓的样子,更何况他们本来很多就是当地的老百姓,这些人混迹在三江越虎城、凤凰城、独木关等唐军占领的城市,唐军根本就难以发现。所以大唐皇帝打算班师回朝的消息一透露出来,东辽的探马很快就探听到了这个消息。

        盖苏文得知大唐皇帝要班师回朝的消息后也是十分兴奋,他现在就只怕薛仁贵,只要没有薛仁贵在,他就敢主动出击。盖苏文召集手下将军和东辽君臣商议。盖苏文把探马探听到的消息跟众人一说,然后说:“现在是我们报仇雪恨的最好时机了。大唐皇帝在我东辽呆了一十二年,他终于呆不住了。他现在急着要回朝,我估计十有八九是大唐朝廷里出现了变故,他李世民再不回去可能连皇位都保不住了。他现在只带十万人回去,并且白袍薛礼和他的火头军并不随他同去。唐军中只要没有白袍薛礼,我们就能没有什么好怕的。我估计大唐军也是怕被我们截击,才不敢走大路,想从小路悄悄地溜走。我们正好在小路上设下埋伏,以我四十万大军截击他十万军马,那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吗?”

        盖苏文在东辽现在就如同太上皇一般,他一发话,谁敢说个不字,都只是一连声地称好。只有高建庄王问了一句:“就怕大唐使诈,元帅的消息有误。”盖苏文大手一挥说:“那也不妨,我一面再派探马去查看,务必探听得准确信息,一面让全军做好行军的准备,只等准确消息一到,全军轻装前进,赶往白虎岭,务必一战成功。”

        很快就到了月底,三江越虎城内一片忙碌,大唐平辽先锋官罗通和平辽副先锋秦怀玉全副披挂,跨马扬鞭,带领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开出三江越虎城南门。大唐平辽大元帅薛仁贵、军师英国公徐茂公率军在南门外恭恭敬敬地为大军送行。罗通、秦怀玉耀武扬威,率领十万大军不紧不慢地开过来。虽然前军打的旗号只是“先锋罗”、“先锋秦”,可是一队队的大唐军兵甲胄鲜明、衣衫光鲜,打的全是黄色旗帜。队伍中还夹杂有不少老将老臣,走在队伍中间的是一辆精致的大车,车身全部用褚黄布幔罩着,看不见车里面坐的是谁。大唐平辽副元帅尉迟敬德、鲁国公程咬金等都手持兵刃,紧紧跟随在大车旁边。后面行进的队伍中还有若干人都推着装有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箱子的车子,再后面才是运送辎重的队伍。十万大军慢慢吞吞地走了大半天,才全部走出三江越虎城。薛仁贵和徐茂公率领众军将就一直恭恭敬敬地站在大道边上相送,当队伍中间的那辆用褚黄布幔罩着的大车过来时,薛仁贵和徐茂公等人都格外地恭敬弯腰相送。直到大军全部走完了,这才率领众军将回到三江越虎城,随即三江越虎城四门紧闭。

        大唐军的这一行动,被东辽的探马探了个真真切切,还有几个探马都化装成当地老百姓混在看热闹的居民当中,看得真切,听得明白。他们很快就把这一消息报告到了东辽大帅盖苏文那里。盖苏文一听大喜,说道:“没错!那辆布幔罩着的车上坐的一定就是大唐皇帝李世民。否则,就凭罗通、秦怀玉只不过是个先锋官,出征打仗也用不着大元帅薛礼亲自出城门相送,更用不着那么恭恭敬敬。唐军尽打黄旗,那是皇帝出行才用的仪仗,更何况尉迟敬德和程咬金亲自护送的,那就一定是李世民了。他们不走西门,而从南门而走,正是向南往白虎岭、青龙谷方向而去的。他们的大军走得慢,我们全军开拔,轻装前进,两天之内就可以赶到白虎岭。在白虎岭下、青龙谷前有一大片开阔之地,正好作为战场厮杀。我军即刻行动,就在那里设下埋伏。这一次,我们一定要将大唐皇帝生擒活捉。只要将李世民捉住了,大唐天下就都是我们的了。我们这些年来的辛苦和付出就都值得了。”

        盖苏文一声令下,东辽四十万大军迅速行动起来,赶往白虎岭一带埋伏下来。

        再说罗通和秦怀玉率领的十万唐军,在路上行走缓慢,每天行军不到五十里就安营下寨,走到第四天,队伍才走到白虎岭。只见这一带果然是地势险要,高山密林之中,到处都是幽谷深涧,山中云雾缭绕,阴气森森。罗通传令大军小心提防,缓缓行进。结果一路平安无事,看看大军走过了白虎岭,来到一处开阔地,再往前就是青龙谷。罗通传令大军安营扎寨,明天再往前行。

        就在这时,只听见一声炮响,四下里山谷回响,震耳欲聋。只见从四面八方,无数东辽军马围了上来,刀枪剑戟密密麻麻,人喊马嘶,如波翻浪涌。一层层,一重重,把大唐这十万大军牢牢围在了核心。罗通、秦怀玉一看东辽军马围了上来,便约束众军不可慌乱,各依队伍,摆好防御的阵势,严阵以待。

        东辽四十万大军围住了大唐十万军马,却只是团团围住,并不急于发动进攻。罗通和秦怀玉各骑战马,来到阵前观看,只听东辽阵中三声炮响,涌出一队将官。为首的那员大将,身高九尺,虎背熊腰。方口大耳,相貌凶恶。头戴镔铁盔,身穿镔铁甲,外罩绿罗战袍。背插九杆护背旗,旗杆都有拇指粗细;面前青铜护心镜,都有冰盘大小。坐下一匹青鬃马,膘肥体壮,纵跳奔跑,就好似龙腾虎跃。腰悬革囊,囊内装有十二口柳叶飞刀,都淬有毒药,那是见血封喉,最是要人性命。手提一把青龙大砍刀,刀长背厚,足有一百二十斤重。往阵前一站,真是人也精神,马也威风。这人正是东辽大帅盖苏文。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