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范仲淹归天 (1 / 3)
“末将拜见范公!”杨文广跪在病榻旁,偷眼瞄了下躺在床上的范仲淹,此时的范仲淹全然没有了往日主政陕西的翩翩风度,像是一片即将飘落的树叶那样枯干乏力。
“仲容,别、别跪着,起来,坐……”范仲淹吃力地抬手,让杨文广坐在床边。范纯仁替父亲掖好了被角,再过去扶起杨文广。
“仲容、尧夫,我要走了……”范仲淹双目微阖,他已经预感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庆历新政,无疾而终……陛下,臣知道你难,可大宋实在等不起了……
“师鲁贤弟还在那边等我畅谈古今,饮酒作诗呢……”“师鲁”即尹洙,那是他一生的朋友。庆历八年,尹洙把女儿、弱子托付于范仲淹和狄青后,长眠于邓州。
师鲁,你陪着老夫走过了大半生,景佑党争、西夏犯边、新政实施……若时光倒退十年,咱们也不是朝堂的大臣,结伴同游,闲走三山,闷踏五岳,柳下题诗填词……
“爹爹……”范纯仁紧紧握住父亲的手,强忍着不让泪水落下。他刚从兄长范纯佑的房间退出来,这几日父兄的病情不断加重,药石无力。如果不是有杨文广帮忙,自己几乎要崩溃了。
“范公大恩,文广没齿不忘……”杨文广眼圈微红,声音中略带哽咽,“若非范公赏拔,文广此生只怕再也没有机会建功立业了。”父亲杨延昭去世后,他再也没有上战场的机会。如果不是范仲淹把他带去陕西,跟在周美、狄青和种世衡身边修筑寨堡,这位将门之后只怕要蹉跎一生了。说起来,陕西境内的寨堡多是祖父杨继业仕北汉时修建的。宋军的步兵对阵辽、夏骑兵时毫无优势。这一座座寨堡如同在陕西拦起了无数绊马索,成功遏制了元昊深入内地、饮马渭水,继而并吞关西的计划。不过也因此招来不少人的非议,比如杜衍就公开攻讦他“与贼约和,意图不轨”云云……庆历新政在夏竦、郑戬等人的反对声中成为了明日黄花,韩琦、尹洙、欧阳修、余靖、富弼、石介……一个个鲜活的身影被捕风捉影的罪名贬黜到外地,朝堂上只留下了一群整日尸位素餐的废臣!
“我也是无奈之举……”范仲淹望着一片穹顶,眼神有些空洞,“三年前在荆王府上,八大王把杨家的事都告诉了我。雍熙三年的那场北伐,杨继业和你的叔伯们饮恨陈家谷,你爹立志报仇,与先帝共襄大业。威虏军城下,若不是他和杨嗣一场血战,便没有辽国铁林军的覆亡……后来,延昭在高阳关病危,八大王前去探望。弥留之际,你爹让八大王把杨家的未尽之业、未雪之恨托付于你……”
“范公放心,文广终生不敢忘!”
“杨继业为国尽忠,不屈而死;杨延昭更是大宋忠良。若有他那一杆长矛,刘平、任福何至于此?稚圭又怎会北伐无功呢……”回想在陕西的点滴,刘平兵败三川口,全军覆没……韩琦力主出征,以任福为将,却在好水川中伏,血染河山……范仲淹顶着巨大的压力,始终反对用兵,坚持在鄜延路、环庆路和泾原路修城筑寨。甘受凌辱,顶着“懦夫”、“与贼约和”的骂名……
“文广定当继承祖、父遗志,为国效命,至死不渝!”提起父、祖,杨文广再也忍不住,两行清泪顺着鼻翼淌下,他已年过五旬,不再年轻。可至今仍是个右班殿直,三班使臣中九品小使臣。换作旁人,这辈子也就到头了。可范仲淹却始终觉得他是名将之才,只不过晚成的大器肯定会比别人经历更多的磨砺。
“仁儿,扶我起来。”
范纯仁连忙按住父亲,“爹爹有何吩咐,着孩儿去办便是。”
“扶我起来!”范仲淹皱着眉,以最大的力气喊着,“我要给陛下上疏。”
范纯仁鼻子一酸,连忙以袖掩面,却还是听出了那一丝悲泣之声。最后还是杨文广强忍着不舍,扶起范仲淹慢慢走到桌案边。在徐州躺了快一个月,乍然起身忽然觉得神清气爽了些,对范纯仁说声“研墨”,兀自铺平了剳子,提笔蘸墨。论文才,整整四朝的宰辅、学士都无人能与他比肩;论胆识,四路军马、十万之众由他挥斥方遒;论气魄,他是兴利除弊、力正朝纲的国之柱石。写罢奏疏,还没来得及盖印,毛笔脱手而去。范纯仁还以为父亲久病无力,捧起印信递去时才发现,范仲淹双眸无神,死死盯着府外。身子僵直地坐着,蓬乱的头发如秋霜一样披在肩上。范纯仁和杨文广不由自主地跪下,放声痛哭。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