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年关 (3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八十八章 年关 (3 / 4)
        新港南北各地新年祭祀庆贺暂且不表,但京城的明思宗朱由检这个年过的可是不踏实。

        明崇祯十一年至十四年,河南之地,连年大旱,地震刚过,,紧接着蝗虫遮天蔽日,赤地千里,禾苗殆尽。城中米、麦涨至五千钱一斗,饥民饿毙者无数,人相残食,民间籍籍。

        洛阳城内要饭得人成群结队,城中居民也揭不开锅了。百姓苦难惨不忍睹,官府腐朽依旧,民不聊生,以及怨声载道,民间沸腾。

        值此之际,苛捐杂税依旧泛滥,朝廷向老百姓征收的赋税成倍地增加,名目有三:辽饷、剿饷和练饷。

        当时明朝在东北与后金作战,故征辽饷以充军费。后各地相继爆发农民起义,为筹集军费平定起义,又加派赋税,是为剿饷。继而为应付清军南侵,明廷要训练边兵,于是又加派练饷。合称“三饷”。

        “三饷”本来都是正税之外临时性的赋税,开征剿饷时,崇祯皇帝曾满怀深情地表示,“暂累吾民一年”。但开征之后,几乎就成了定制,终明朝亡国也未曾革除。

        明廷如此作为,无异于饮鸩止渴、杀鸡取卵。

        更为可恶的是,百姓的负担增加幅度并非仅仅加派了“三饷”而已,如此方便的名目,各级贪官污吏可不会放过这个搭便车搜刮的大好机会。

        时人有记载:“暗为加派者,不知几百千万”,“私派多于正赋”。甚至有的地方官吏捞了钱,却借口老百姓负担重,不忍心收,扣下饷银不上交中央,自己享用。当时山东有些地方,百姓的负担竟然增加了六倍之多。

        本来,征收“三饷”,是为了筹集银钱维护内外秩序稳定,但如此做法并不能左右权势之家,文官富户不纳税者犹多,于是担子全加到了底层百姓身上,且年复一年的重,无疑是将百姓往死里逼,于是活不下去的百姓只能复朱重八旧例,起义之火四起。

        但在朝廷看来,流寇越多,来年需要的平乱银钱就越多,只能再度加派,从其它地方再度榨取银钱,于是陷入死循环,中原起义之事愈演愈烈,由是时人感叹:“是驱民以为贼也,又何平贼之有!”

        终崇祯一朝,碌碌之人不知凡几,国家有事,习惯性的将担子甩到小民头上,谁叫小民无权,最好欺负呢!

        而崇祯至死,都没敢将枪口转向士绅富户,全国上下的士绅们,趴在帝国已经腐朽的尸体上,准备吸干最后一滴血,越是末年、乱年,他们的狂欢愈盛。

        时值中原大地,起义军四起,各路起义军中,无疑是张献忠和李自成影响力最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