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五章 寡妇戚二嫂 (4 / 5)
戚二嫂说:“我乐意!”想想这话说的不对,马上改口:“当心我拿鞭子抽烂你们的臭嘴!”
女人们哈哈地笑着一哄而散。
海九年也很快感受到了戚二嫂对他的那份特殊关照。比如他吃的饭食总是另外开小灶;比如长工、短工们挤一间屋子,他单独住一间,炕烧得又热又烫;又比如缝补浆洗,嘘寒问暖。海九年从戚二嫂那双火辣辣的眼睛里,读懂了这个女人对他的全部情意,但他总是回避着。
圪料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这一天人流中又走来了那个人,依然是那一身装扮:穿长衫戴墨镜,瓜皮帽的帽檐压得很低。他无声地走过圪料嘴的算卦摊前。圪料嘴似乎有了某种心灵感应,猛地睁开眼睛,那个人的身影在眼前一闪,瞬间就消失在人流中,没了踪影;一个小纸团已经飞到了算卦摊上。
圪料嘴偷偷打开那张纸条看了看,匆匆地收了摊子。
大盛魁总号,那张短短的信笺就摆在桌上,王廷相望着上面“古海活着”几个字,凝眉沉思着。这时候王福林带着圪料嘴匆匆地进来了,圪料嘴将那张字条交给王廷相。同样的纸张,同样的笔墨,字条上写着:古海在驼桥。
王廷相说:“就是那个人?”
圪料嘴点点头。
王廷相问:“你见到他了?他是谁?”
圪料嘴说:“还没等我看清,那人一闪身就没影了。”
王廷相说:“快,去驼桥!”
所谓“驼桥”,是归化城骆驼交易的集散地,数不清的人,数不清的骆驼,分布在扎达海河的两岸。海九年在人流和驼群中穿梭着。他的目标很明确:买科布多种或鄂尔多斯种的母驼。海九年敏锐的目光在一峰峰母驼身上逡巡着,骆驼贩子们的任何花言巧语都诳骗不了这位真正的骆驼行家,他们的谎言都被海九年一一戳穿。看中了骆驼,然后就是在袖子里谈判,要价砍价;成交后先付定金,交待驼主将母驼送到帖篾尔拜兴驼村去,在那里付清剩余的价款。
海九年的采购进行的很顺利,他已经足数买到了自己想买的母驼,打算返回驼村去了。海九年从南岸往北岸走,王廷相带着王福林,四顾张望着从北岸去南岸,他们在桥上迎面相遇了。王廷相不经意地瞥了海九年一眼,两个人擦身而过。走了不多远,王廷相猛然地站住,回过头去。他拔腿返身去追,熙熙攘攘的人流和驼群中,早已不见了海九年的身影。
进入冬月,归化城里的行社唱起了热热闹闹的社戏。各路戏班子云集归化城,大戏馆子、关帝庙甚至街头、河滩地,锣鼓丝竹,南腔北调,你方唱罢我登场。社戏向来由行社出资,归化城大大小小有一百多个行业结社,那些财大气粗的行社,往往就把这一年一度的社戏看做是讲排场、比阔气、出风头的机会。有消息说今年归化最大的通司商号行社“集锦社”不打算唱社戏了,据说因身为社长的大盛魁大掌柜王廷相身体欠佳,他的心思今年完全不在社戏上。归化乃万驼之城,财大气粗的“万驼社”今年自然要抢占先机,拔得头筹,早早派人去山西大同府请下了著名的同庆班,雁北名旦“水上漂”也将来归化一展风采。“万驼社”的社戏演七天,从冬月初九开始,全本的《白蛇传》和《吕布戏貂禅》。
海九年在一天的傍晚由归化城回到帖篾尔拜兴驼村,把上述的种种消息带进了戚二嫂家的院子里。长工、短工们的欢呼雀跃自不必说,因为按照惯例他们可以获得几天休假,和东家发的不少于每天十文钱的小费,高高兴兴地去归化城里看戏;单是戚二嫂过度的难以抑制的激动和兴奋,就让海九年觉得有些不可理喻。后来他才知道,原来戚二嫂是帖篾尔拜兴一带最有名的戏迷,从前做姑娘的时候。“水上漂”。几年前她领着驼队走“里路”(口内)的时候,曾经在大同看过一次“水上漂”的《白蛇传》,从此就在心里难以割舍了。没想到几年后又能见到她心中崇拜的偶像。离着演出还有些日子呢,戚二嫂就开始忙活起来:装饰出行的“花车”,准备各种各样要穿戴的漂亮首饰和衣服──社戏的日子,也是女人们的盛装节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