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百三十五章 如梦泡影 (6 / 8)
佛道儒三教各自特征,佛教兼伦理和功利、理性和巫术而有之,透露出一种特有的生存智慧和处世机巧。
道教保留了更多的原始宗教的成分,具有相当的巫术性质,更多的适应了当时底层民众的需要。儒教则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伦理型或道德型宗教的特征。
道家在传承的过程中,逐步走向了一条比较隐逸的道路。道家不太喜欢做“普渡”的工作,也就是不太重视对全民的“普及义务教导”。
道家传授弟子特别重视弟子的“根性”,也就是所谓“天资”。你的根性不行,你不是这块料,道家就不会收你做弟子。
自然所谓的根性,并不仅仅是修行的天赋,还有毅力、品性、悟性......众多的考虑因素。
佛家与道家的隐逸和比较“清高”的作风相反,特别喜欢普渡众生,讲究“三根普被”。也就好像我们现代的义务教育,佛教也喜欢普及他们义务教育。佛教主张“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主张“普渡众生”。
佛教的这种群众化大众化作风,使得佛教在大唐乃至七星大陆广为流传,发展传布比较快。
儒家主要是在读书人中进行教育。他们不像道家的隐逸,也不像佛家那么普渡众生,主要通过学校教育来传布教义和思想,所以儒家弟子往往是“书生”。
修行方法的差异,在修行的方法上,佛家的修行方法较为多样化,所谓“十万八千法门”,就是说佛家的。
有种说法是道家的法门也是从佛家中来的,这个自然不可能是真的,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佛家修行方法之多。
人们经常看到的佛教|徒口念“阿弥陀佛”就是一种修行方法,叫做“念佛法门”。念佛法门是佛教界当今最为流行的法门。
道家的修行方法是重视修持心性,就是着重心性的磨练和自我把握。道家的修行多选择在深山清净之地,所以一般人往往难以看到道教|徒。
儒家往往把读书本身作为一种修行方法。儒家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是你读书用工,方法得当,你就变得精气神十分旺盛,身体素质和人的气质都会得到巨大的优化,看起来会相貌堂堂,气宇不凡。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