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八章 政治(六) (3 / 6)
“臣以为一干天灾人祸,皆海关粗疏,盲目与别国互市所致……”吴沉认为,大明朝的灾荒主要是因为北方百姓为利益所诱惑,弃粮种棉引起,三分天灾,七分是人祸,这也是事实,按理说,去年和今年北方各地只是局部地区受灾,但造成了后果却非常严重,百姓家的存粮太少,无力对抗歉收,是灾荒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大臣不住点头,认为吴沉说得在理。
对付百姓弃粮种棉的最好办法,吴沉认为是封堵住利益诱惑的源头。既然棉花纺织出来的布匹,主要用于出口,如果海关当初及时采取策略,限制棉布的出口,百姓手中的棉花自然卖不上价钱,卖不上价钱时他们自然回老老实实种粮食。
大明朝长江以南地势平坦,水网密布,在明初人口稀少的情况下,种植水稻等农作物获利颇丰。并且江南之地,矿产稀少(主要是武安国知道的少),导致工商业没有北方那么发达,所以人们有了钱,还是倾向于兼并或开垦土地,而不是冶炼、纺织等行业。禁止布匹贸易,江南各府除了有衣被天下的松江府外,都没什么损失。况且吴沉的话说得非常在理,与其强制百姓种粮,不如取缔他们种棉的利润。
“所以微臣以为,海关当立即禁绝粮食、布匹、铁器出海,当年武驸马亦曾建议海关限制黄金外流,禁止粮食出口。然近二年海关有市无关,官吏尸位素餐。请陛下严惩海关主事之人,以儆效尤。然后下令地方,禁绝机器纺织,以固国本”。
“高”,王本等人暗自佩服,这个吴大学士不出手则已,出手就攻向对手的致命之处。没有攻击新政,没有在救灾事情上纠缠惹朱元璋不快,而是本着一番“好心”,去晃动新政的根基。
禁止了布匹和铁器出口贸易,等于卡断了北平两大经济来源,看你北平还能牛到哪里去。主持海关事务的沈斌官职虽小,但却是新政的干臣,海关贸易各种规则皆出自他手,把他再拿下来,就又除掉了新政一个有力支持者。把底下人零敲碎打给你收拾干净了,看你新政带头者还能有什么作为。
要说攻击新政,很多人不愿违背良心,毕竟北平新政带来的好处大家有目共睹,但换做攻击海事司少卿沈斌,则很多大臣,特别是家业在江南的大臣则乐得落井下石。沈斌主事海关,不循私情,曾经驳了不少功臣、豪强之家的面子。把他拿掉,也算出了口恶气。况且今天上午被周无忧这么一搅和,收拾武安国是收拾不成了,收拾个小喽啰还是有把握,一时间,一些文臣和武将纷纷出列,指摘海关不是。
沈斌得罪的北方大臣亦不在少数,大家虽然利益相关也不愿站出来替他辨白,这个人一无根基,二不会做人,没有必要为他得罪同僚。况且太子出巡天津,无人撑腰的沈斌保也保不住。
种种专横跋扈,辜负圣恩的行为被添油加醋的呈到朱元璋面前,到后来,海关简直成了一切灾难的罪魁祸首,有大臣干脆建议取消海关,回复原来的市泊司制度,所有沿海贸易,一概禁绝。
“万岁,此举万万不可”,户部尚书费震看攻击范围越来越大,赶紧出来说话。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海关对大明税收的贡献就数他最清楚。
压下了同僚的声音,费震启奏道:“万岁,我朝自立海关以来,岁入白银近千万两,国库充盈,全赖海关税收,若轻易禁止,臣恐明岁入不敷出,将士无饷,百官无俸”。
大学士杜斅跨出几步,和费震争辩道:“万岁,臣以为费尚书所言,实乃危言耸听,我华夏历朝皆无海关,依然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国富民安,在于用人,而不在于贸易。金银珠玉,不若谷物丝麻。况且我天朝大国,何物稀缺。番邦蛮夷,无我中华所需之物,缺我中华必备之资,陛下禁止关贸,其国内百姓无茶去脂,无布裹身,日久必乱。我朝可不战而曲人之兵”。
这种贸易战倒算个好办法,大明的茶叶、丝绸、瓷器、布匹是周围国家上至贵族,下至平民不可或缺的生活必备资源。特别是蒙古、乌斯藏等地,如果没有中原的茶叶供应,百姓所食油腻过多,非生病不可。但禁止了贸易,也卡断了大明朝的税收重要来源,实在是因噎废食之举。朱元璋心里盘算着,点点头,又摇摇头,一时也下不了决心。
“陛下,如果下旨禁止边贸,臣愿带头捐出三年俸禄以实国库”,闷了一天的大学士吴源带头找出了一个克服资金困难的办法。
他一站出来,很多官员,特别是江南官员纷纷仿效,带头要求捐献俸禄。看得李善长不住冷笑。这些官员家中多有良田,个别人为官之前已经是地方首富,朝廷这点儿俸禄在他们眼中,不过是一顿酒饭之资,捐献出来,根本算不了什么。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