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九章 纳兰明珠 (3 / 4)
明珠还有一个来钱的途径,倒卖朝廷的官职。当然这也不是他的专利,这是清朝的一个制度,捐纳制度。
所谓捐纳,这是一个双方都皆大欢喜的事情。就是你给国家捐些钱,然后朝廷给你个官做。说白了就是朝廷把官职当做商品一样倒卖,然后从中赚钱。你给的钱越多,封你的官越大(当然不是所有的官职都可以用钱买,像吏部等部门的一些官职,给多少钱也不会卖的)。
这样说除了通过考试可以做官外,还可以花钱做官!这对于那些家里有钱,但不想好好用功读书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这种国家倒卖官职的行为从秦汉时就有,只不过到了清朝时这一产业规模空前扩大。
顺治朝时,清政府忙着在中原各地打仗。打仗就是烧钱,到处都要打仗需要的银子自然很多。但是光靠收税根本就无法维持庞大的战争开支(当时到处打仗也没有多少税收),于是朝廷就靠卖官多弄些银子。
到康熙朝三藩之乱朝廷又没钱了,于是又开始卖官。
卖一两个还行,买的多了很容易就会腐蚀官僚系统,因为这里面不少人根本没有本事,完全是靠着花钱做上官的。
康熙深知这种行为产生的不良效果,但打仗没钱也是个很头疼的事,而这种卖官的生意确实来钱特别快。索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允许下面的人卖官。
为了将损失降到最低,康熙严格规定哪些官能卖,哪些官不能卖。他还多次提醒,“一旦战事稍有好转就立马停止这种卖官的行为!”
但是这种有超大利润可以赚取的行业,皇帝如果不用铁腕手段治理怎么可能取得皇帝想要的手段?但要让康熙对手下的大臣动粗,用铁腕手段,以他的性格来说他是不易做到的。
在这个买卖中赚钱最多的自然是那些朝廷的大官了,因为皇帝不可能自己跑出去干这种事。
原本一百两银子就可以做个官,卖的人硬说是一百五十两,这种商品又不是跟苹果馒头一样可以货比三家。人家说多少钱,你要是想做官就得拿出多少钱。在这中间卖的人自然能大赚特赚。
明珠作为朝堂上的大人物,他对搞这种事情是乐此不疲。虽然康熙不让他随便卖,但在巨额利润的诱惑下他还是瞒着康熙,能卖多少就买多少,能赚多少就赚多少。
明珠再有本事,他**这件事也是朝堂之上人尽皆知。虽然瞒着康熙,但是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这种事情迟早会被人家告发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