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8节:吴问银和他的《较量》:火与血洗礼的青春岁月 (2 / 3)
吴:男女主人公生活在特殊年代,爱情也打上特殊的标签,徐语晴是潜伏者,也是“沉睡者”,她受命监看张凤山,也知道张凤山的“身份”,因此想“争取”他。张凤山的真实身份是组织的特派员,公开身份是特务,直到街放前夕也没有报露无遗。这种因最终目标和使命导致矛盾交织、爱恨交错的感情是故事发展的主线,令读者看起来感到扑朔迷离,也更让读者领略那个战争时代的残酷。
您怎样评价张凤山和徐雨晴的感情?
吴:我的感觉是“冰与火”,冰冷的外表包裹住内心的火热。
对于张福海(张凤山的父亲),我们好像很难单纯的去区分他是好人坏人,您怎么看这个人物?
吴:张福海是一介徽商,他精明、谨慎,与政界同流但不合污,受当时政府宣传的影响,对组织抱有偏见,但在民族危机到来的时候,敢于挺身而出,顶着汉奸的骂名,忍辱负重。我们不能单纯地以好坏来区分人,只能把他放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来考量,只要他不出卖同胞、出卖民族利益,就是一个合格的人。
读者一般喜欢大团圆式的结局,吴老师您为什么反其道而行,最后让张凤山英勇就义了呢?
吴:桐城唐代有位诗人,名叫曹松,他有一句诗:“一将成名万骨枯”。何况朝代更迭,现在幸福的国家是无数烈士用鲜血换来的,有许多英勇的人在黎明到来之前壮烈殉国,这是很正常也是很普遍的,毕竟旧势力不会那么甘心的退出历史舞台。张凤山只是其中一个象征,他英勇就义既符合剧情,也更符合历史,也能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您的《较量》不同于网络常见的都市科幻题材,也不是豪门总裁题材,而是另辟蹊径选择了民国谍战系列,您选择这个题材的原因能和读者们分享一下吗?
吴:我是以写实见长的,生活在这片曾经烽火燎原的土地上,感觉那些哥命者并未走远,那些动人心魄、扣人心弦的故事时时让我难以入眠,所以我觉得将他们的英雄壮举写出来,用以教育下一代的人,是我们这一代作家的使命。
吴老师,我们知道您是安徽桐城人,那在《较量》的创作里会加入江淮文化的元素吗?您能谈谈本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看法吗?
吴:当然,《较量》的故事发生文城,也就是桐城,这是一个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地方,是江淮文化圈的发源地。这里是我创作的精神家园,正如高密是莫言的精神家园一样。一个作家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只有讴歌身处那片土地上的人和事,才算是真正来源于生活,作品才更有生命力。
吴老师,您之前的作品多以出版为主,这次选择网络平台首发,是出于什么样的考量呢?
吴:过去我的作品以传统出版为主,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新的传播媒介层出不穷,网络平台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它代表着我国的未来,不仅传播能力强大,而且很有经济实力,能够更好地发挥我作品的效益,因此,我和网络平台的合作才仅仅是开始。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