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一章 执掌中馈(八) (1 / 3)
黑二姑顺产龙凤胎,不光在李府上下迎来了一片喜庆祝贺之声,就是在斟灌城里也广为传颂。因为李府的实力和名声本来就声名远播,如今这件天大的喜事自然而然的不胫而走。不仅是李家的产业、买卖铺户的老板,就是城里的头面人物,也纷纷带着重礼上门祝贺。一时之间,李府贵客盈门,车水马龙,好不热闹。
庆贺了龙凤胎出生,接着孩子出生又满了一个月,李府上下再次张灯结彩,大办满月酒。
最近以来,李老太爷兴奋的满面红光,胡子翘上了天,整天喜滋滋的。为了增加喜庆的气氛,老太爷专门安排李忠,在府中厅堂、灶间等到处点燃红烛,顿时红光摇曳,满堂生辉,喜气洋洋,称为“满堂红”。过去的人们讲究迷信,主要也是讨个口彩,图个吉利。
尘世之间的事情往往是这样,好运来了,一个又一个好运接着又来了,所以自古就有喜事连连的说法。
头一个喜讯,咱们之前讲过。就是富贵办好了盐引手续,派出了一帮子人,专门往济南府和江浙等地贩运海盐。通过近一年的经营,利润惊人,投入的本钱眼见的翻了好几番,那银子就像流水一样涌进了李家的银号。
为了扩大财源,也为了买卖兑付方便,黑二姑提出建议,最好能多开几家自己的票号。富贵和老太爷禀明后,相继在羊角沟和潍县、济南府等地投资开了几家票号。一时之间,李府财源广进,生意兴隆,大胜此前。
另一个大喜讯,就是老太爷和富贵期待已久的捐官一事终于办妥了。
“捐官”,在中国古代就有着漫长的发展演变史。西汉中期,边关多事,用爵位换取粮食已不足以支付庞大的军费开支,此时汉武帝进一步鼓励捐纳,决定出卖更具吸引力的官职,“卖官鬻爵”从此合为一体。唐、宋、元、明时期,捐纳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到了清朝,捐纳成了与科举相互补充的一个重要制度。既有例捐,也有常捐,且统一管理,明码标价。人们捐的是红顶、黄顶、蓝顶等官帽。并且捐纳越来越泛滥,多的时候60%的官员都出自捐纳。此外,士民不仅可以“捐官”,还可以捐封典、捐虚衔和穿官服的待遇,甚至可以捐国子监的监生,就是所谓的“花钱**”。
朝廷开捐纳的主要目的,主要是通过卖官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在国力比较强盛的康乾盛世,当时捐纳者获得的还是以虚衔为主,只是一种荣誉地位的象征,并且也没有演变成泛滥之势。
到了鸦片战争以后,由于战争开支、战后赔款等需要大量的财政支出,大清政府日益拮据。在救穷应急的各种办法中,捐纳就占了重要地位。
咸丰之后,国家财政更加困难,吏治也更加腐败,其后的光绪、宣统两朝更是把卖官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还根据不同的情况减价大拍卖,甚至出现了打八折的知县、四折的州同等名堂。
捐纳泛滥的结果,则是官员腐败,贿赂公行,贪污成风。导致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恶果。当时,买一个知县要4600两银子,但其薪俸只有60两银子。为尽快拿回“捐官”花费的钱,当事的官员大多会选择收受贿赂,只管捞回本钱,却无心做事。吏治一坏,盗贼四起,严重的政治社会问题随之出现。
于是,有钱的马上捐,没钱的借着捐,既能一表爱大清,爱太后之心,又能得个官位,说不定过不了多久就可以实授。因此省城之内,满满当当,到处都是捐了红顶子的人。有钱人家,倒无所谓,反正是玩;那些中等人家,借钱捐官的,在等待实授的过程中,坐吃山空,贫病交加,有些,甚至自杀而死。
捐纳之风如此猖獗,以致清朝后期官场内几无净身士人,前期正牌子进士、同进士出身的官员是不与纳捐的官员一起排班站立的,但是到了后期自然而然就没有这种禁忌了,原因就是拿钱买官的人太多了,一眼看去密密麻麻几乎都是花钱买来的顶戴,简直无从回避。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