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3月7日 报亭
栅栏村大街西头有个小卖部,在我记忆中是个每天放学买糖块的地方,那时一毛钱可以买十块奶糖。
现在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的小卖部不管大小,统统改为超市,很多家长也不再允许孩子买糖吃。村西头这家不止与时俱进,或许经营者的头脑还要更好些。他们在自家院里搭了个戏台子,每天晚上请各地民间艺人出台表演,逐渐成为村民的活动中心。
戏台子搭在南侧,院子盖了遮风挡雨的顶棚,使得本来就不大的空间显得更小。但视觉是一回事,实际接客能力又是另一回事,戏台下的小板凳足足摆了十几排。我来得晚,坐在最后面,旁边是久未谋面的小学老师小王老师。他骑着摩托化电动车来的,车子就停在我们身后。
“克俭,你今年也三十七八了吧,长得挺年轻啊!”小王老师说。
“老师你就不用哄我了,别人都说我显老,你看我这头发……”我歪了下脑袋给他看,“倒是你,这么多年没怎么变,还是那个样子。”
我说的是真心话,小王老师身材匀称,脸庞清瘦,仍留着乌黑浓密的小分头儿,身上还是那件深蓝色修身西装。我刻意回想了下时间点,大王老师已经去世,确信这是在三十多年后,他竟然还是二十多岁的样子。
我们聊了没几句,戏就结束了,是说是唱竟然全没注意。走时总要买点东西带回去,我正好记得家里缺面,就买了两袋十斤装的,再选点老人孩子爱吃的零食和糕点。
小王老师也买了一些物品,因为他没有袋子,与我的装在同一个纤维袋里。到了他的电动车处,他又和王俊才说起了话。
我手中不知何时又出现一个纤维袋,正好将两人的物品分开,并把小王老师那份放在脚蹬处。接着是我与王俊才说话,小王老师翻看一遍我们俩的袋子,不知是记错了还是怎么回事,把两袋面粉拎出装入他的袋子。
我不好说什么,就当孝敬他了。这么多年不见,平时回来也很少看望他,要不也应该给老师买点礼物,只是这两袋面粉的价值有点低,当礼物送出去心里也不安。反正心里怪怪的,不知该怎么理解这件事。
出了小卖部,我在小卖部门前左右找我的自行车,却怎么也没找到。我摇摇头,以前我每次从这里看完节目都是骑车回家的,怎么今天就忘了呢?我想了想,确实回忆不起来我是怎么来的,看来只有坐公交车回家了。
栅栏村东西大街非常宽阔,村容村貌正在向城镇演化。街上店铺林立,车水马龙,行人如织,时尚的年轻人占据了消费主体,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往东走是回家的方向,要到街对面坐车,东边的公交站有点远,西边的近些,且离始发站更近,有座的几率更大,因此我穿过街道往西走。
西边的两个站台距离很近,左右还看不见公交车的影子,我就又往西走。经过几个摊点,来到一处报亭,报亭西边是长长的书摊,再往西就是公交站了,那里已经等了不少人。我想起手机快欠费了,本来要从报亭后走过去,又绕到前面。
从前面才看清楚,原来报亭是绿色帆布搭建的帐篷,三面合围,只留着临街的一面。临街面放着报纸、杂志,没有留任何出口,把老板圈在里面。老板是个女的,三十五岁左右,长相一般,干净利落,跟前的桌子上放着两部固定电话机。电话机显得非常老旧,和我当年在建国路租房子时用的差不多。
“老板,帮我充一百块钱!”我掏出手机递给她,才发现我的手机还是那个“诺基亚1100”。
这是我2010年左右用过的,当时的情况我还记得。凌子淘汰了一部海信手机,母亲觉得好看拿来用,我的手机正好坏掉,就用了母亲淘汰的这部诺基亚。那时它的屏幕已经刮花,按键也已不清,母亲年纪大、眼睛花,用起来确实不方便。我对手机的要求素来不高,能打电话、发短信就行,别人已经用4G的大屏,我还在用2G的入门版。要不是凌子觉得格格不入,强制给我换了红米,我不知还要落后多长时间。
以前对所谓的落后没感觉,现在拿在老板手中,跟周围的人和物一比,似乎确实有些格格不入。不过我想起已经很久不用这部手机了,它怎么会又出现在我的裤兜里呢,不知道电池续航能力如何,还能不能正常使用。
“把**给我,还有你的家庭状况。”老板说。
我迟疑着将**递给她,却对提供家庭状况的要求无法理解。只是充个值,又不是办新号,要什么**,查什么家庭状况,有没有搞错?我看着她不说话,表示我的抗议,也希望她能给出合理解释。
我左手边有位漂亮姑娘,二十多岁,倚在帐篷门口的支柱上,看了看我说:“你认识王克勤和邢保名吧?”
我惊疑地看向她,一个是我哥,一个是同事,完全没有交集的两个人,她是怎么全都认识的呢?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