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另一种办法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73章 另一种办法 (1 / 2)
        书友群777314382,欢迎加入讨论剧情,群主时不时会发照片。

        ......

        任一时刻粒子只能处在与某一能级相对应的状态,或者简单地表述为处在某一个能级上。

        与光子相互作用时,粒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会相应地吸收或辐射光子,使威力变大。

        这种情况又分为受激吸收和自发辐射。

        处于较低能级的粒子在受到外界的激发,即与其他的粒子发生了有能量交换的相互作用,如与光子发生非弹性碰撞,吸收了能量时,跃迁到与此能量相对应的较高能级,这种跃迁称为受激吸收。

        而当粒子受到激发而进入的激发态,不是粒子的稳定状态,如存在着可以接纳粒子的较低能级,即使没有外界作用,粒子也有一定的概率,自发地从高能级激发态(E2)向低能级基态(E1)跃迁,同时辐射出能量为(E2-E1)的光子,光子频率ν=(E2-E1)/h。

        这种辐射过程被称为自发辐射。

        众多原子以自发辐射发出的光,不具有相位、偏振态、传播方向上的一致,是物理上所说的非相干光。

        1917年,爱因斯坦从理论上指出:除自发辐射外,处于高能级E2上的粒子还可以另一方式跃迁到较低能级。他指出当频率为ν=(E2-E1)/h的光子入射时,也会引发粒子以一定的概率,迅速地从能级E2跃迁到能级E1,同时辐射两个与外来光子频率、相位、偏振态以及传播方向都相同的光子,这个过程称为受激辐射。

        可以设想,如果大量原子处在高能级E2上,当有一个频率ν=(E2-E1)/h的光子入射,从而激励E2上的原子产生受激辐射,得到两个特征完全相同的光子,这两个光子再激励E2能级上原子,又使其产生受激辐射,可得到四个特征相同的光子,这意味着原来的光信号被放大了。

        考虑到这一点,周文文只能另辟蹊径,也就是激光器。

        爱因斯坦虽然于1917年,提出了受激辐射,但激光器却在1960年问世,相隔43年,这是为什么呢?

        其主要原因是,普通光源中粒子产生受激辐射的概率极小。

        而当频率一定的光射入工作物质时,受激辐射和受激吸收两过程同时存在,受激辐射使光子数增加,受激吸收却使光子数减小。

        物质处于热平衡态时,粒子在各能级上的分布,遵循平衡态下粒子的统计分布律。

        按统计分布规律,处在较低能级E1的粒子数必大于处在较高能级E2的粒子数。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