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一十三章 镇西 (1 / 3)
自打西夏李氏立国,就与大宋兵刀不歇,小摩小擦年年不断,期间还曾爆发过几次大战争。
仁宗景祐五年,大宋的藩属党项政权首领李元昊脱宋自立,自称皇帝,去宋封号,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建国号“大夏”。仁宝元二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写信通知宋政府,希望他们承认这一事实。可是宋朝大多数官员主张立刻出兵讨伐西夏,兴师问罪。于是仁宗于当年六月下诏削去元昊官爵,并悬赏捉拿。从此,长达三年之久的第一次宋夏战争全面爆发。
尴尬的是,这期间的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等三次大规模战役,都以宋军失败而告终。
宋在屡败之余扬言要重整决战,但实际上想与西夏握手言和。西夏虽屡胜但均系惨胜。双方几番试探过后一拍即合,庆历四年,仁宗同意了元昊所提出的要求,于是宋夏正式达成和议,即“庆历和议”。归根结底四个字:花钱消灾。
神宗朝时,先有熙河之战,再有元丰五路伐夏,后有永乐城之战,宋军战果平平,甚至仍处于下风。
元佑以来,旧党回朝,摒弃了新党的开边政策,但对于如何巩固边防还是大费思量。司马光主张尽数退回熙丰时所占的城、寨、州、军,但得不到旧党内部的一致认同。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人敢保证西夏得回城寨之后能保持和平,反而忧虑一旦示弱,对方会变本加厉,又来犯边。结果,朝廷采用了折衷路线,保留兰州作熙河帅府,只退还几个城寨,看看西夏的态度,结果显示,西夏求和的意愿不甚明显。事实上,西夏后族梁氏执政期间,政争激烈,透过军事胜利来巩固权力的企图,并不因宋的锾和政策而降温。于是,如何设定边防战略又再度成为开封朝廷的重要课题。
关于宋、西之争,王棣与许贯忠曾深度探讨剖析过。
许贯忠说:“自今年二月获除环庆路战区主帅以来,章楶先后上奏讨论边防战略。针对前年十二月降下的御前劄子,章楶对‘坚壁清野’的指示作出了理论上和现实上的回应,反对生搬硬套。他认为‘坚壁清野’是自古御戎之策,但不可只循一轨,使贼知我无通变之路,反为贼所制伏。并批评片面强调‘坚壁清野’,而不讨论如何打击敌军的被动防御,指出当时所谓‘坚壁清野’战略只可施于前沿堡寨,纵深二三百里内已是居民甚密,频繁的清野会影响经济活动和人民生活。他批评各处将兵都束在城寨,自陷于被动,并举出元丰年间镇戎军之役为例,当时十一将兵尽在城内,蕃众掳掠三百里以上,如行无人之境。到敌军退却时,一夕而遁,根本无从追袭。他又指出沿边城寨城门的阔度只可并行人马,设若一万人的守军要出城集队,也要花一个上午,怎可能及时追击?”
王棣听的津津有味,饶有兴致的问:“那该如何以对?”
对这段历史他印象较深,知晓战事走向,但有心考校许大隐士,听他分析的头头是道,便再追问。
许贯忠揉了揉脑门:“令仪以为如何?”
对王棣,许贯忠亦是颇为看好,有意留在其身边作为幕僚,但总得探探底。
“大抵战兵在外,守军乃敢坚壁。”王棣淡淡一笑,胸有成竹的说道:“环庆路城寨共三十多处,若西夏动员二十万精兵,尽围各城寨,每处便不及一万,无足深患;若不尽围,便无法阻止我军互相策应,进行机动战。某以为,一旦探知西夏入侵,帅府应即下令各将兵马出城,亦不使便当贼锋,令逐将与使臣、蕃官分领人马,择利驻劄,高险远望,即不聚一处。贼马追逐,又令引避。如此,敌军有后顾之忧,便不能从事持续的攻坚或抄掠。西夏若敢长躯深入,则我军可扼其退路伏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