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二章 剑器近 (1 / 4)
太巧了,房屋倒塌的时间太巧了。
这是王棣听完后的第一反应,除此之外倒是说不上哪里不对,但总感觉就是……不对劲。
不管怎样,他对高俅的观感又好了一分,这是个知情重义的人。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虽有失偏颇,却也有道理。的确,讲义气的多半是一些从事卑贱职业的大字不识几个的下层民众,因为知道生活不易,所以知恩图报。
高俅家并非贫困潦倒的破落户,否则也供不起他读书识字,但家境的确清寒,尤其是居住在帝都汴梁,生活压力沉重。幸好苏轼见他写得一笔好字,脑子又活络,惜才心切,聘他做了小史,薪酬不低,亦不拿当仆从驱使,着实赢得了他的折服。
也幸是如此,在危急关头,高俅方会出手相救。一饮一啄,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反之亦然。
倒是后世野史称高俅“文武双全”,不仅写得一手好字,拥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而且还会些拳脚功夫,尤其擅长蹴鞠,后积累军功而一迁再迁,任职殿帅。想来其是真会武功的,方能在千钧一发之际救苏轼一命,且自己毫发无损。这反应速度,非常人所能及也。
于王棣而言,高俅乃是“后王安石时代”的领袖之一,仅凭这一点,便天然多了几分亲近。再因此次苏东坡事件,让他对这个后世被黑化的奸邪之人的印象大大改观,刮目相看也。
二人到现场时,数名衙役正在清理残垣碎瓦,废墟里面还压着两位因公殉职的同僚呢。
不多会儿,有人低呼:“找到了,小心点。”
两刻钟后,两具血肉模糊的尸体被小心翼翼的抬了出来。长时间被掩理,几已辨不出面目,那惨状,不忍直视。
高俅悄悄观察王棣的表现,见这少年神情自若,不由得暗暗称奇。他年少时在汴京和一帮泼皮厮混,没少打架斗殴,算是见惯了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场面,这会见了这两具不成一样的尸体,也是肠胃不适直欲呕吐。这少年郎只有十六岁吧,却没事人一般,心够大呀。
其实,王棣何尝不是胃酸翻滚不已,但心里有事,倒是勉强压住了呕吐感。
想了想,他沿着断墙慢慢走了一圈,仔细地察看这处倒塌房屋的建筑构造。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