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五章 花魁盛会(五) (1 / 3)
宋宝元元年十月十一日,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一个政权,自称邦泥定国或白高大夏国、西朝。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彼时,宋朝不愿承认李元昊的帝位,并且下诏“削夺赐姓官爵”,停止互市。李元昊频繁派出细作到边境刺探军情,煽诱宋朝境内的党项人和汉人附夏。公开断绝了西夏同宋朝的使节往来,向宋朝送去“嫚书”,在“嫚书”中指责宋朝背信弃义,挖苦宋军腐败无能。又借辽朝的势力威胁宋朝,最后还表明西夏仍愿同宋朝和好之意。
此后数年,元昊相继发动了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等四大战役,歼灭宋军西北精锐数万人。
神宗朝时派兵五路攻夏,准备收复灵武。但败多胜少,特别是灵州、永乐城两战,损失士兵民夫达六十余万人,耗费军费无计。
两国打打停停、时战时和,到现今倒是维持着微妙的关系,在妥协与冲突之间玩着跷跷板,又似荡秋千,要的就是心跳的感觉。
宋夏之间战争持续已久,长达百年。期间,西夏打败北宋应当说是阶段性的,西夏也并非一直是压倒性的优势,所谓的优势主要是在李继迁到元昊时期,在战术上,西夏军队多以骑兵袭扰战术为主,发挥了游牧骑兵的运动战优势,通过短促突击,快速利用兵力优势,围剿宋军。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宋军在多次吃败仗之后,也在后来改变了御边策略,实施了对西夏政权的有效军事制衡。
总的来说,大宋在与西夏的外交策略上并不成功。从太宗时期开始,一直就是重辽轻夏,麻痹大意,对于西夏人是战是和,在战备上飘忽不定,被动应付,把西夏变成了一只喂不饱的狼,开始尾大不掉了。在与西夏政权彻底闹翻之后,边境防务准备不充分,西夏军队得以快速推进,残食北宋领土。但在几次交锋之后,面对这种严峻的军事形势,大宋王朝的统兵体制及布署有所变化。特别是大宋中期防御重心从北边转移到了西北,自熙宁变法后,又以攻为守兼制西夏。
总而言之,宋夏两国时战时和,绝对是敌非友。
不过,敌对双方目前处于停战时期,保安军顺宁寨、镇戎军高平寨两榷场及河东、陕西沿边一带的久良津、吴堡、银星、金汤、白豹、虾嘛、折姜等次一级的榷场或临时市场的和市都处于开启状态,大宋输出缯绮、香药、瓷器、漆器、茶叶等货物,西夏输入宋朝的多为牲畜及畜产品、药材、青盐等货物,双方各取所需,相互得利。
设置榷场,开通和市,这是官方作为,事实上双方的民间往来也一直未曾中断,只不过战时隐蔽和时公开罢了。
如汴京、金陵、杭州这等大都市,向来是海纳百川的,并不会严令禁止外来者,尤其是和平停战时期,街面上时常可见高丽、契丹、西夏等异乡人。
但梁启伏自称是白高大夏国人,颇为倨傲,俨然便是雍容贵公子。
王桐毕竟少年心性,“哼”了声,冷冷说道:“西夏人,很了不起么。”
神宗皇帝不甘心被祖宗之法束缚,有感于屡受辽国西夏侵扰,决心“用武开边,复中国旧地,以成盖世之功”,渴望有秦皇汉武一样的伟业。即位伊始,他就迫不及待地起用王安石开始变法。
针对“冗费”“冗兵”“冗官”问题,王安石对症下药,以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和取士之法推行新政。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