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零九章? 上学首日 (3 / 3)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这不是《大学》的章节吗?格物虽然出自《大学》,但是也不是要把《大学》背一遍吧。
刘协打开刘辨给的竹简,上面居然工工整整的抄着一篇《大学》原文。看着字迹,应该不是刘辩抄写的,字迹之中透露着小心谨慎,这一看就是太监的风格。
“不错,大皇子这些日子也算努力,居然能把《大学》背下来。”蔡邕口中嘉奖,但是谁都看得出来,蔡邕的眼神中那一丝失望。
刘辨喜滋滋的看了刘协一眼,在座位上坐下。大汉朝以左为尊,所以刘辨坐在刘协的左侧。
“二皇子,听说你治理成睾县,政绩颇丰,抵御黄巾,功勋卓著。请二皇子说说格物。”蔡邕说道。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时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这是朱熹在解说《大学》格物所言,刘协照搬过来。毕竟是一千年之后的人的认识,自然比汉朝精辟许多。
蔡邕吃惊的看着刘协,这番言论,道出了蔡邕多年思考而又表达不出来的意思,其深度高度岂是一个普通人所达到的。
蔡邕的表现,刘协一点都不意外,朱熹啊,后世的大家,怎么说也比蔡邕见多识广。
“二皇子可是独自思考所得?”蔡邕虽然惊讶,但是刘协只有七岁,怎么有这么深刻的认识。
“自是如此,学以致用,协于小王庄尝试多年,故如此认为。”刘协可不会承认自己是抄袭的,况且就算说出来,蔡邕岂会相信后世有个朱熹,会对《大学》研究如此之深。
“善,大善。”蔡邕心情无比兴奋,开始对格物致知进行讲解,刘协也认真听讲。
只是无法做笔记,因为大汉朝写字只有两种方式,一是毛笔,二是刻刀。不管用毛笔在绢布上写字,还是用刻刀在竹简上写字,速度非常的慢,根本完不成做笔记的任务。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