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九十一章 大明痼疾 (1 / 4)
孙和鼎及张珉两个有着一腔热血。
他们要改造这个世界,并有一大批的拥护者,尤其公学里那帮学生,几乎可算他俩的铁杆。
七十多岁的老王徽架不住两人相劝,加上他还想劝张珉也信奉天主,业余的时间全泡在学堂里。乐安侯改良火铳、制造萝卜、制造水压机等活生生涉略西学的例子都让老人家摆出来,实用之学简直成了他所授课业的代名词。
渺目和他是最要好的,劝不住便作罢,毕竟年轻人讲得没错。
贼胆大过天的孙和鼎将本朝分析分析的极端透彻,北地沦丧在大明痼疾。其一,耕农失地,这是如今大量流民从贼的根源。他们已经活不下去了。藩王们、王公贵族们、大量文武官员进士举人及僧寺、道观,这些有减免税赋的特权阶层坐家里就能收获大量的利益。他们盘剥黎民百姓犹甚于官府。
既然他们有减免税特权,老农们把地挂在他们名下可不止再给献些好处那么简单,因为法定名义上,地成了他们的。
特权阶级吃两头,怎么吃?先吃官府的,名下本该上缴的税收遭他们鲸吞,天下耕地在不断开垦,主力耕地税却反而在逐年缩减。虽然不明显,但是等于整个国家新拓荒地的好处,全落进这些人的腰包。
讲税收便是其二,朝廷户部指挥死盯住田地上,工商税几乎是免征的。那么谁在做这两项呢?就是上述所列的特权们。
前几朝或本朝的杨嗣昌也曾搞过些矿税,但被朝官们搞得时征时停,尤其是不要脸的东林党人。动不动就用这事来说事,大谈皇家与民争利,舆论汹汹地迫使每次的法令行不通。其实哪里是民,都是官也。
可皇家也有不对处。所收缴的皆入内帑,成了名义上的私房钱。
泉州、广州两地的港口繁华,每日的货如轮转已经是天下尽知的事。可户部有据可查的收入呢?呵呵,一年所上的税金还不够有钱人家的一顿酒席所费。这是实情,好处都让那些当官的占了,也不是秘密。
税赋是命脉,被挤压得像冬日中河水,日渐干枯。每遇兵祸、遭天灾再加上近数十年辽东边防所需,可不就是入不敷出。
第三便是兵制,军屯已经没落了。兵卒流散,什么原因的都有。想李自成、张献忠可不就是这个弊整的受害者?孙元化不会讲这两个,直拿壹旅的指挥使蔡植腾和一帮已经身居要职的老渣子们打比方,身边人身边事,说明力不是一般的强。
第四就是薪俸,官员按正常的该得收入,连在京城租房子都租不起。温体仁算家底殷实又是官最大的,就住一破小院。
那么京中数千上万的官们都住在哪儿呢?都在京师买地置宅,动辄数十上百倾,这些钱又从哪儿来?贪墨的,公开化的贪墨,集团式的贪墨,生生将朝廷的墙脚蛀出了千疮百孔。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