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零二章 意外的效果(求订阅) (2 / 5)
反而是城池的修筑等等工程都需要大量的人手。
因此现在归于大同镇管辖的这片地方的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十五万人,这其中有五万人是自发前来的。
可惜相对于这片庞大的土地而言,这些人数还是太少了,无奈之下,朝廷只能够挑选一些位置重要或条件优越的地方修建城池,在城池与城池中间用军队来修建道路,还好朝廷给修筑道路的士兵们增加了军饷,不然的话这些人可不会这么勤快。
现在这里虽说仍然萧条,但是也有了几分人烟。现在的大同镇几乎已经将重心渐渐的向这片草原转移,在这片土地中心,靠近集宁海子的地方修筑了一座坚固规模较大的城池,命名为集宁城。这里以后将会是大同镇的驻地,当然以后可能不叫大同镇了。
这里靠近水源,附近极其适合开垦土地,而且是易守难攻之地,是一个好地方。
………
从此再往东就是开平城周围了,这里现在完全是由宣府镇管辖了。这里的景象要比集宁城周围要好得多,人口多了很多。
这里更靠近大海,天然条件也比大同镇一段也好不少,这里河流众多,土地也更加肥沃,能够承载的人口自然也更多。
杨国柱同样在这里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宣府镇人数本来就是九边之冠,经过这次详细整顿后,仍然无地可分的超过三万户,近十五万人口。这些人现在已经全部安置到开平城附近。
然而现在在原喀喇沁部驻地的百姓真正占大头的其他百姓,从北直隶各府北上的百姓实在是太多了,很多无地的百姓们听说这里分发田地,而且地方又不远,就简单的收拾一些行礼,就拖家带口跟上大部队直接北上了,再加上北直隶原本就存在的一些辽东难民。
甚至还有很多百姓直接是从辽东沿海的海岛之上坐船到达大陆,穿越辽西走廊,来到了这里原本属于喀喇沁部的草原。
短短数月时间,抵达这里的百姓竟然多达三十万。一个多月前,杨国柱就快支撑不住了,他完全没有准备好接待这么多的人。
还好这里距离北京很近,朝廷很快就得知了这里的情况,于是朝廷紧急向这里调运了大量的物资、大量的官吏、工匠,甚至将喜峰口和古北口的军队也都调过去了,还好现在这两个地方还算是比较安全,毕竟原本这段长城北方的草原喀喇沁部,也就是现在属于大明了。
现在既然移民这么多,那就直接在长城以北再次修筑百姓居住的城池,在更北方修筑用于军事的堡垒,以抵御可能的危险。将战略纵深向北大大推进百余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