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8章 工业系统技术公司雏形(求推荐票) (2 / 3)
其中涉及的因素多了去。比如岗位梳理不清晰、职责不明,内耗,对产品理解不够深刻等等。
倪长乐和孟平等人觉得公司全面推行IPD开发模式一定能成功。
原因就在于公司的核心骨干对工业领域的理解远超一般同行,技术组、项目组、产品组都是专家,从源头上就能避免走歪路。
比如PLC,也即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现在国内市场是“南三菱、北西门子”的局面。这两个品牌牢牢占据主导地位。
国内只有一家De销售额接近1亿元,其也是台系品牌中做系统最全面的。另外深市和苏沪都有两三家国产的,但销售额还不过千万,合起来的市场占有率都不到1%。
无论是周朗、孟平、马东林,还是倪长乐,都觉得公司PLC即使开发时间晚了点,也能后来居上。一方面,国内的几个同行单做PLC,很难在相关应用领域沉淀技术。
比如PLC的主要应用包括开关量逻辑控制(印刷机、磨床、包装、电镀流水线等)、模拟量控制(主要就是D/A、A/D转换)、运动控制(机床、机器人等)、过程控制(冶金化工等)、数据处理及联网通讯等。
这些应用需要大量的技术验证,而相关领域公司的采购习惯是不可能单独购买一家公司的PLC,又去另外买驱动器。
在一个需要PLC控制的场合,供应商如果不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是很难打进去的。这就是单做PLC公司的致命缺陷。
像国内现在这几家,都是要通过代理去卖,不仅行业开拓难度高就连技术也是断层的。
但川腾就不同了。
现在CT200及CT300已经打进众多行业。P100小功率伺服电机也在快速拓展,不同行业的技术沉淀相当丰富。这就为PLC这种控制层产品开发提供了足够的保障。
另一方面,倪长乐作为川腾的“掌门人”,无论是产品思路还是运营思路非常清晰。
像PLC这种产品,其实最难的不是产品开发,而是公司对于系统集成应用的理解。
倪长乐在这方面是很敏锐的。
从小型PLC(I/O点位较少)开始入手,慢慢再切入大型PLC。另外,在大型系统中,必须解决总线技术难点,否则就别想在产品整体运营方面取得突破。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