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七章 淑世之争,井穴 (1 / 3)
越过西庸便是渚邑,不同于漠邑三千里尽黄沙,渚邑可谓是百里不同天。
从漠邑出,自东向西初入渚邑便是戈壁滩。半荒漠化的裸岩直接暴露在渐渐开始炙热的夏季了。
后灵柩背着包袱,捆着远超出她个头的陨铁在戈壁上行走着。时而抬起头,看下日头,擦拭头上细密的汗珠。
这边四下里的裸岩已经逐渐开始覆盖植被,不同于漠邑基本大多是刺球,这边则是沙蒿、沙棘多了起来,灌木也渐有分布。
姜离璇远远缀在后灵柩之后,四面遥望着。这几日的课程已经告一段落,史书已经讲了个大概,诗风的教导已经错过了时机,兵法直接掠过,至于数术还待观察。
至于诸多文字的辨识,则暂且一放。随着她心觉的成长,这方面的造诣会逐步上升,并且如果她有意识地去引导的高,这个程度会大大的增加。这点时间落下的功课很快便会补回来。
这段时间便放任她自流,考察她对太学的掌握。太学繁琐,尽在于一个艺字,但自独孤文辰阅尽旧学,再开新典以来,诸多观点随之尽出,泥沙俱下。如此情形顿生百流相争之势,使得太学一片混乱——今行吾道,明施彼学。
不得已之下,掌太学的独孤氏再开知行一道,以便各流佐证所学。你们要吵,要争谁是对的是吧,行啊·,别在太学里面吵,都出去,给我济世救人去,给我证明去。
据起居注,这句话是当时的泰皇——兴帝转述太学师尹独孤英琼的话语与儿女做笑谈的。虽然不清楚兴帝加了多少自己的意思在里面,但是大抵的意思错不了的。
当时的太学之争经过独孤文辰之后三百年的发展,已经趋向激烈。据独孤伊人所言,日日相争,抗辞激变,多见血光,不得已之下,师尹英琼方行此道。
当时,各流的杰出人才百花齐放,又值风华中兴之势,那些身为各流希望的青少中年个个硬气,受令之后,一言不发就出了辰阳去望四面八方行道。这便是史书上记载的淑世之争。
过五百年至今,各流如今只余二显数隐,鬼容区便是当初隐去的数流之一,二显便是百姓之中朝堂相爱相杀的居正,素庸二派。
只是后来风华中兴之后,迎来衰退。主要的对手翟夏随之发展,风华兵败连年。尤其是近百年更是一部屈辱史,连带着士人的风骨也变得疲软了不少。游学以证所学的士人受此影响也鲜少矣。
姜离璇记得独孤伊人对此说过,风华重学久矣,无论贵庶,能入太学即为士,有所得见机可任大夫,行于四方而有所成者可拜卿。只是游学行道,去者十无一归,归者百无一成。因而此道难矣,然吾所深惜者在于,淑世于古为士人必行,于今却成圣人之征,着实可笑。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