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52章 绥芬河 (2 / 4)
张子健心想看来是国家边贸政策发生了变化,从九十年代开始赋予绥芬河对苏开展贸易及经济合作的权限。
绥芬河距俄国远东最大的港口城市海参崴二百多公里,是中国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窗口和桥梁。
而SL当时除了重工业外什么都缺,尤其是各种轻纺生活用品极度缺乏,经济利益驱动了双方的边境贸易。
当年很多倒爷就是随身带两个大包。。装的无非不过是国内的日用商品,皮夹克,皮鞋,运动服和其他一些生活用品。
在边境口岸没有放开之时,也有极少量的走私活动,尤其是冬季。
在SL解体之前,卢布比美元值钱,一卢布兑换一点五美元。
SL原来是一个有社会高福利的国家,职工工资很高,在六十年代中国普通职工只能挣到几十块钱工资,而SL职工人均工资水平二百卢布是中国的十倍以上。
但是SL和中国的计划经济时代一样,任何生活用品需要凭票供给制,有钱买不到东西,冷战的军备竞赛造成SL的物资极度缺乏。
SL的军工企业和航天造船等工业很发达,但是农业和轻工却极其落后,SL有世界上最大的领土,但是据说粮食不够吃还得进口。
戈尔巴时代解除了长达几十年的禁酒令,使得烟酒成为了最早的暴利产品,战斗民族爱喝酒,每年喝死很多人,甚至直接喝工业酒精。当年一瓶二锅头一块钱,只要带过边境,就能卖到十卢布折算成十五美元,相当于八十多元**。
除了中苏几个边境口岸城市之外,还有就是为人熟知的铁路干线,北京到莫斯科的K3国际列车。
不过绥芬河当年的边贸开展与一些人的努力推动也分不开,例如绥芬河的“西瓜外交”。
一九八四年,中苏友协副会长绥芬河铁路车站站长徐君,带着五百公斤西瓜,访问了毗邻的俄国海参崴市波格拉尼奇内区,奏响了绥芬河对苏对俄经贸的序曲。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