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县衙措施 (1 / 2)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菊花开满地书海阁网()”查找最新章节!
第二天一早,佟掌柜就由赵泽带着五个强壮的工人,坐着马车护送去了县衙,直到晚饭时才回转秋菊家。因灾情秋菊倒也没时间去害羞,与赵泽见面也厚着脸皮当那晚没发生任何事,赵泽的冰脸更是万年表情不变。
县衙的县令倒是一个执行力相当不错的人,第二天县衙就发了帖子广请了本县各大户及各大地主们,凡是家有田产百亩以上者都收到请贴,请各家家主三日后来县衙参加夏宴。
秋菊爹也收到请帖,三天后由赵泽带人护送着参加在县衙办的夏宴。县里的大户倒是都参加了,毕竟是县令的面子,县外的大地主们有些去了有些则本人没去,只派了家中得力儿子或子侄参加,只有少数称病没来。
早上秋菊爹去,下午寅时过了才回来,原来这是一场湛称慈善的宴会。宴会上县令说了今年的灾情,并给参宴的人说了南方的灾情之重及各处流民之多。并说北地已有三县发生流民暴动,导致三个县的许多大户不但家业全被强抢一空,还有人员伤亡的情况。
在场的人听了都唏嘘不已,县令见情况差不多了,才说本县虽也有灾情,但较比受灾严重地区已是好了不少,只是县城外的流民现在越聚越多,县城虽已关了城门,但夏收在即,各家在城外的产业今年恐怕将无法保住。
在坐的人都是点头不已,个个更是忧心,忙都问县令可以良法?县令见气氛差不多,才说今天宴会的终极目的。要在城外将流民分区聚合起来,按镇设点,按餐按人领饭,专人管理,这样就可最大程度避免流民四处扰民了。
在坐的都不是傻子,这会儿听出味儿来了,忙有人问这些流民的饭食由谁来解决。县令微微一笑才说,他将在城门外筑一高台,立一石碑,将这次帮助流民度过难关人的姓名雕刻其上,让往来通过的百姓们瞻仰。本次宴会所有参加捐粮的人,无论捐多少都会刻上姓名,但以后再捐的人,只有捐得最多的前十名才会刻上姓名。
听了县令如此说,大户们都互看了一眼,半响都没人上前。秋菊爹看这情况,再联系到佟掌柜与秋菊在自己出发前,让自己今天无论如何都要做个出头鸟,终是第一个站了出来,大声说要捐两千斤粮。
县令大喜,忙让师爷记下,要将秋菊爹的名字刻在第一个位置。程老爷见未来亲家出面了,自己不好落后也跟着捐了三千斤,这样有了好的开头,在坐大户们开始或多或少的都捐了一些,少的有几百斤,多的也有一两千斤的。
捐完后,县令这才让大家重又坐下来,才说了这些粮食如何监督发放的事。为了公平起见,请了捐粮的各家每家可最少派两人,最多派十人一起帮忙管理流民聚居区。只是县令借调些下人,这些大户们倒也没什么意见,答应回家就派人过来县衙,由县衙统一调派。
这不秋菊爹一回家,就从工厂抽了十人,与赵泽一起护送着两千斤粮送去了县衙。各家的粮食倒也送得及时,县令见第一批粮食收全了,就命人开了城门,先将城外的流民集中起来,在流民中用工抵粮,征调了一两百人,就地搭起简易的棚子给流民居住。并搭了粥棚,给流民登记造册,并发了牌子,按牌领粥。又在流民中招了些强壮之人,命为头领,按人数分开,管理这些流民。这些措施一下来,县城外的治安突然就好了起来,城里的人也敢出门去县城外附近溜达了,县城内流民都涌去了城门外,所以又家家户户开门走动起来,街上似乎恢复了热闹。
县令看成效不错,就又让衙役往各乡镇去,与各乡镇的里正村保一起组乡丁,设粥棚,将流民吸引到一起后,就派人管理起来。不到十天,各乡镇都设了流民聚集点,一下子这些乡间的治安就好了不少。但县衙的存粮也所剩无几了,县令忙派人上门请了佟掌柜去商议,佟掌柜老神在在的去了,中午就回来了。县令下午就让人抬着锣鼓下乡,满大街宣扬当日捐粮的各大户的功绩了,一边宣一边还报了各家捐粮的多少,让乡间一时传满了这些人的名字。各大户听了乡人或家人的赞扬,心里还是挺得意的。这时县令还一边命人在城外筑台,这是要兑现承诺了。茶馆里开始有说书的先生也开始说起这次捐粮的段子,连各大户的人员都说了出来,第一个是谁第二是谁,谁捐了多少等,没一两天整个县城都传遍了。这有些人听了倒没当什么,像秋菊爹,但有些人听了心里有嘀咕起来,想到以后自己的名字被人压在下面,心里就舒服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