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六章 恢复汉唐荣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一十六章 恢复汉唐荣光
    中亚地区东部,巴尔喀什湖地区乃至咸海地区,从汉朝起,就是中guo的领土。汉臣时设立西域都护府对这些地区进行管辖,唐朝时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对西域进行管辖,确立中guo对中亚地区的统治。但是,唐朝之后,中guo再没有哪个朝代继续统治这些区域,这些guo土,也渐渐lun丧于其他guo家。

    近代以来,北极熊俄guo,无疑是侵占中guo领土最多的guo家。从17世纪末期开始,俄guo一直寻求在东方的出海口。我guo的黑龙江,是西伯利亚东南liu入太平洋的惟一可以通航的大河,俄guo为夺取黑龙江口而不断侵略中guo。16**,中俄DING立《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因此保持了100多年的正常关系。1840年以后,俄guo逐步向黑龙江liu域扩张。第二次鸦片ZHAN争爆发后,俄guo趁火打劫,派普提雅廷公使与清政府谈判边界问题。1858年5月20日,英法联军攻占大沽时,俄**队趁机逼迫清朝的黑龙江将军奕山签DING了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主要nei容是:1、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的中guo领土割让给俄guo,把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俄guo所有。2、乌苏里江以东大片土地归中俄共管。3、准许俄guo在松花江、乌苏里江和黑龙江一带贸易,俄guo在三江江面上享有航行权。

    《瑷珲条约》是俄guo逼迫清朝地方官员签DING的不平等条约,是非法的条约。因为地方官员没有权力代表guo家签DING对外条约。此外,奕山只有手书画押,而未用印,清朝廷始终没有承认这一非法条约。

    1860年6月,俄guo强行占领海参崴;10月,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签DING《北京条约》;11月14日,俄guo又强迫清政府DING立中俄《续增条约》,即中俄《北京条约》。条约的主要nei容有: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的中guo领土割归俄guo;中西部边界未定的走向,应顺山岭、大河之liu及现在中guo常驻卡伦(哨所)等chu;俄guo在库伦(今乌兰巴托)、张家口、喀什噶尔等地免税贸易、设立领事并享有领事裁判权。

    从《瑷珲条约》到《北京条约》,短短两年时间。俄guo从中guo强占1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1861年6月,中俄双方代表又签DING《勘分东界约记》,这次勘分了兴凯湖以南的陆界、水界,只是在地图上划一条红线,说明两guo以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为界,并没有标明江中边界线的确切位置。

    在中guo西北边疆,俄guo很早就对巴尔喀什湖东南地区进行武力扩张,以便把它的guo界向中guo境nei推移。1862年8月,俄**官巴布科夫作为谈判代表。与中方代表乌里雅苏台将军明谊在塔城举行勘分西北边界的谈判。这次谈判以俄方代表无理离去而中断。此后,俄guo开始了大规模的侵略行动。不断派兵进犯塔尔巴哈台、科布多及伊犁所属各卡伦,清军对俄guo的入侵也予以还击。

    1864年6月,俄guo趁新疆各族民众起义之机,出兵新疆伊犁地区,逼迫中方代表DING立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平方公里的中guo领土。到1881年,中俄双方又签DING《伊犁条约》,俄guo割占中guo西北地区7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俄guo是近代对华侵略的列强中,侵占中guo领土最多、获得权益最大的侵略者。

    阿拉木图以东十公里,是第五集团军的指挥部。4月4日晚上。第五集团军司令刘志业中将召集第五集团军以及第一骑兵军下属的各师旅长,召开对阿拉木图进攻的ZHAN前会议。

    “各位将军,中亚地区,自古以来都是中guo的固有领土,满清无能,丧权辱guo,丢失了大量的领土。现如今。帝guo和俄guo大ZHAN,正是一举夺回这些领土的好时机。开ZHAN之前,皇帝陛下特意发了一封电报给我,要求我军。在这一次的ZHAN斗当中,一定要击败俄军,尽可能的多占领一些土地,把失去的土地,加倍的夺回来。现在,东北ZHAN区的ZHAN斗已经快要结束了,北方ZHAN场也在积极的准备之中,一旦获得胜利,我们将彻底的恢复汉唐时期的荣光。因此,在这一ZHAN当中,我们必须要击败俄军,并且占领更多的土地,最好将整个中亚都囊括在我们的手中。希望各位将军,在这一ZHAN当中必须尽全力!”第五集团军司令刘志业中将严肃的说道。为guo家开疆扩土,无疑是每一个帝**人的理想。这一次,第五集团军和第一骑兵军,不仅仅要收复被俄guo侵占的领土,还将占领更多的领土,增强中guo在中亚这个ZHAN略要地的影响力。

    “司令放心,属下一定卫guo死ZHAN!”所有人都高声的回答道。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