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61章 公元前二六三年 (4 / 5)
但哪一个版本是正确的,现在众说纷纭,有人觉得是第一个版本,有人觉得是第二个版本,都有自己的论证,谁也说服不了谁。
而这两个版本的年龄偏差,直接导致荀子的生卒也发生了改变,若是如此,想要探究《劝学》何时所写,那岂不是更加困难了吗?
苏毅仔细推敲了一番,他觉得,荀子五十出外游学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苏毅之所以这样也有自己的论据。
言荀子“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的《史记》成书时间,要早于言荀子“年十五始来游学于齐”的《风俗通义》数百年。
苏毅觉得,“改‘五十’为‘十五’的说法有一个毛病。
‘始’是‘才’的意思。它说明了荀子年长而来齐之晚,与‘五十’具有逻辑关系,如改为‘十五’,文义就不好理解。
比如我们年五十才出来游学,意思是年龄颇大了,才出来游学。
总不能说年十五才出来游学吧?
十五岁还很小好不好?
当然,有时候文字的奇妙之处就在于不同时间,或许代表了不同的意思,才这个字,在当时的解释与现在的解释是不是一样,也不太好说。
倡导“年十五”说最力者为大儒钱穆,影响甚大:“曰游学,是特来从学于稷下诸先生,而不名一师,非五十以后学成为师之事也。曰有秀才,此年少英俊之称,非五十以后学成为师之名也。曰始来游学,此对后之最为老师言,谓卿始来,尚年幼,为从学,而后最为老师也。”
其实,钱穆的这个说法毛病不少,似不足为训。其一,“秀才”者,“才出于众”之谓也,非必指“年轻有为”;其二,“稷下”乃“讲坛”而非“学校”,似无收徒之义务。何况,以十五岁之“幼龄”从学,居然“不名一师”,似无可能;其三,“游学”者,乃“以文会友”也,非“求学”也。以十五岁之“幼龄”,似乎只能“求学”,难称“游学”。
但这只是苏毅的一些想法,古时之事,万载悠悠,后人对于那个时候的事情,也只能靠推测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