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七章黄老之学(下) (1 / 4)
黄老之学最早源于齐国的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官办的学术机构,由于历代齐君的高度重视,也因此吸引了当时的很多的思想大家前来讲学授课,如孟子,荀子等,这其中自由的学术讨论氛围下也衍生了很多思想上的新的见解,并产生了许多学术著作,而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就是黄老之学。
稷下学宫中的很多著作都是托名于华夏始祖轩辕黄帝,之所以托名于他,是因为可能是因为齐国田氏认为黄帝是其先祖,通过推崇黄帝来提高田氏的地位,为田氏代齐提供合理性,也为齐国称帝提供理论支持,这些著作被合称为黄帝书,这其中有很多著作都是以“道”为其核心思想。
而道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楚国的老聃提出并论述的。并且,同样来自楚国的环渊继承了老聃的学说,在稷下学宫有极大的影响力,并且也有人认为《老子》一书即是他所著,也有人认为他即是尹喜,这些人的著作和学说被统称为黄老之学。
而秦国所行的法家学说即是脱胎于黄老之学,当刚知晓这一切时,秦胡亥惊的差点掉了下巴,他无法想象庄子和韩非子这两位风马牛不相及的论点居然同出一门学说。。老聃为到家的创始人,而黄老之学正是道家的分支。
法家自身的流派中,如法、术、势等,曾大量地吸收了其它家的学说,其主要的就是道家学说,法家的慎到、申不害等人深受受黄老之学的影响,黄老之学中所讲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要实现君主的无为,就得需要一种手段来施行,这种手段就是法家的术,而法则是通过制度建设来解除君主的工作负担,以实现无为而治,也就是说哪怕君主不参与,这套制度也能保障国家系统的正常运转,从本质上达到老聃道教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
可以说,法家是黄老之学的实用主义。。法家门徒更多地将老聃学说是在政治上得以实现。
这也是秦胡亥想来召见淳于越的原因。
披上儒家外衣,内行法治而无为,看似矛盾又相辅相成,这样既能缓解东方黔首对秦法的抵制,又能遮掩法家治国冰冷残酷的本质。
因主张分封制而被轰出咸阳后,时隔数年,这位来自齐国稷下的传人再次见到了大秦的统治者。
君臣见面,互相打量。
对于当今的二世皇帝,淳于越是充满好感的,不为别的,只因为秦胡亥一继位就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即分封兄弟为诸侯,如今东方虽乱起,但淳于越反而不再相言大秦短夭之语。
“寡人于咸阳为公子时,就尝听闻先生大名。”秦胡亥虚伪中带着真诚说道:“昔日先生于咸阳宫所言,寡人深以为然,‘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后人当哀之亦鉴之!”“陛下。”淳于越行礼道:“大宗为主而小宗为辅,此为天道也,陛下能分封诸公子而守四方,国之大幸。”
“刚刚先生授课。”秦胡亥斟酌地开口道:“寡人亦在旁听,先生可是以为治国需无为方为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