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三章 逃难之路 (3 / 7)
“姐,人死不能复生。如今最重要的,是带着孩子们尽快逃离,再耽搁,恐怕走不成了!”
一句话提醒了母亲。
事不宜迟,次日草草埋葬了父亲,第三天下午,他们携带随身衣物、行李和仅有的几斤大豆。。推起推车直向东郊奔去。
按说,回山东老家直接朝南走才对,可是,那时节,沈(阳)大(连)铁路已经瘫痪,而且是个“死胡同”;市民们早就传言,要想外逃只有三个口子:一是东边二道河子,出去奔吉林;二是西边洪熙街,奔公主岭、沈阳;三是北边的宋家洼子,所以,我们选择了东去的路线。
当天傍黑,他们赶到了东郊(不知什么地名)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屯子,屯子里的人早就跑光了,他们落脚的这户人家房子挺好,屋内的锅碗瓢盆一应俱全。
随后,又有一些逃难者住进来,通过交谈得知。。这地方是国共两军对峙的中间地带,再往东三华里就是二道河子**的关卡了。
卡子口每周开放一次,我们到来的时候,已过四天,也就是说,再忍耐三天,大家就有生存的希望了。
连日奔波,大家疲惫之极,不少人刚刚爬上炕,头还没挨着砖头,就响起了呼呼的鼾声。
晚上大约十点多钟,国共双方突然交火了,炮声、机枪“哒哒”声炒爆豆一样,震耳欲聋。
炮弹和枪子儿犹如节日焰火,拖着尾巴带着啸音“啾———啾———”地在屋顶上方飞泻,睡梦中的难民们如同惊弓之鸟,一骨碌从炕上蹦起来,连滚带爬跳下去,蹲在墙旮旯里大气不敢出。
他的母亲和几个女人则双手合十,默默祷告菩萨保佑:那要人命的“铁疙瘩”千万不要落进屋。
呼隆了大半宿光景,东方已经发白,枪声逐渐稀疏了,大家总算把悬着的心重又放到肚子里。天明出门,忽见院子里还站着一大片茄棵子。
人们眼前一亮,赶紧拔一些,顾不得用水洗净,急忙下锅,柴禾棒子往灶洞里猛填。不一会儿,茄棵子煮好了,茄棵皮甜丝丝的口感极佳,大家你一根,我一根,津津有味地啃着。
那是他一生中吃过的最甜美的半顿早餐。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