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三章: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听不见声音的巨人 (1 / 3)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va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毕业于波恩大学,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wyn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而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贝多芬的一生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社会的激烈变革,他的作品是时代和个性结合的产物。他极大地扩展了交响音乐的思想内容,使之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体裁,钢琴的表现幅度也大大增强。
内容的扩展导致表现手法的创新:他突破了传统的形式结构,动机型的主题运用和动力性的乐思发展,使音乐具有非凡的气势和力量;建立在功能体系上的变音体系,成为他的和声风格特征;灵活的离调转调和大幅度的节奏对比和力度对比,对于刻画矛盾冲突和戏剧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对位法的运用,乐队音响的组合,钢琴音乐的写作都有鲜明的特点。
贝多芬一生,师从海顿,传说与莫扎特交往密切,前期的音乐创作深受莫扎特和海顿的影响。后期1771年开始结束在海顿的学生生涯,开始逐渐发挥自己的光芒。
贝多芬二十六岁听力下降,三十一岁知道自己的听觉无法恢复,在贝多芬的最后十年,也就是四十八到五十七岁之间耳朵全聋。
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wyn,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此后20余年间,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因为肺水肿于wyn去世,享年57岁。
但是可笑的是,他的身心遭受悲惨命运的折磨,他面对的是怀着敌意的城市wyn,音乐受欢呼,困难却无人问津.这就是贝多芬的悲惨人生,在后期贝多芬快要死去的那几年,他几乎是身无分文,没有人帮助。他一个人只能去寻求以往的那些所谓的朋友的帮助,他觉得自己像是个乞丐在乞讨。
耳聋对一个音乐家是一场无可弥补的灾难,无论是当时的莫扎特,还是他的老师海顿,失去听力也会变得弱小,变得无能为力。
但是贝多芬不一样,即使他耳聋了,即使他每时每刻都在饱含着耳鸣的折磨,但他仍然对音乐有着深沉的热爱。
不能够清晰地听到自己弹奏的是什么,贝多芬就拿着一个管子对着钢琴和自己的耳朵感受着钢琴的震动,想象着应该在他脑海里弹出的是什么样的调子。
即使是在这样艰苦卓绝的条件下。贝多芬依然创造了当时比任何人的交响曲都要高明的音乐。
一位热爱音乐的聋人与苦难搏斗,经受住残酷的命运,创作了《七重奏》《圣家庭》《幻想奏鸣曲》《田园交响曲》《月光曲》《欢乐颂》等巨作。
在贝多芬的末日乐章当中,他几乎花费了他的所有力气创作了《欢乐颂》,世人为之震惊并为之遗憾。
贝多芬—音乐上的巨人。
————————————————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