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三章 华山论剑 (8 / 15)
男孩的大致意思就是,这华山论剑的说法虽然是在近代出现的,但是其实在古代的时候便是有着这样的传统,只是这些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的已经淡出了普通人的实现,慢慢变成了仙家的特色,普通人那更是千百年也是难得一见。
“这华山……”男孩略微沉吟了一下,声音便如同珠落玉盘一样的响起。
却原来,这华山之名最早出现于《山海经》和《禹贡》中,即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华山之名。而中华之“华“便是源于华山,由此,华山也有“华夏之根”之称的美称。更是有秦始皇首祭华山之事,而自汉唐之后,这封号递增,更是愈演愈烈。汉武帝敕修西岳庙前身集灵宫。汉元延二年,汉成帝更是巡幸河东,涉西岳而归。而魏晋南北朝时,还没有通向华山峰顶的道路。直到唐朝,随着道教兴盛,道徒开始居山建观逐渐在北坡沿溪谷而上开凿了一条险道,于是便形成了流传至今的“自古华山一条路”。
唐高祖武德二年,唐高祖大猎于华山。是年,唐高祖更是为送李世民东征而在此祭山。上元元年,唐高宗较猎于华山下曲武原。其中尤以唐玄宗以与华山为本命,封华山神少昊为金天王为最。而至宋太祖赵匡胤时期,更是与华山道士陈抟来往密切,以道治天下。后明太祖朱元璋梦游西岳,便定了这华山名号。一直到了清代,从顺治、康熙、雍正、乾隆,一直到光绪年间,更是祭祀不断。
而这华山,前前后后又是何止千秋百代的帝王将相争相祭拜,又怎会是一处平庸之所?
相传春秋时,秦穆公有一个女儿,名叫弄玉,姿容绝世,聪明无比,喜好音律,善于吹笙。她吹起玉笙来,声如凤凰啼鸣。秦穆公在宫内筑凤楼让她居住,楼前筑有高台,名叫凤台。秦穆公想为女儿择婿,弄玉发誓说:“必须选择一个善于吹笙的人。”
于是这穆公派人四处寻访善于吹笙的人,都不能如愿。
一天,弄玉梦见一个美男子说:“我是太华山(即华山)的主人,天帝命我与你缔结姻缘。”并以玉笙为之吹奏《华山吟》第一弄。弄玉遂将梦中情景告诉穆公,穆公遂派大臣孟明到华山寻访。
这孟明在华山确实找到一位擅长吹箫的人,名叫萧史,并同载而归。孟明引萧史拜见穆公,穆公让他吹奏。萧史奏第一曲,清风习习而来;奏第二曲,彩云四合;而再奏第三曲,便见白鹤成对,翔舞于空中,孔雀数双,栖集于林际,一时百鸟和鸣,经时方散。穆公遂将女儿弄玉嫁给他,夫妻和睦,恩爱甚笃。
萧史教弄玉吹箫,学会《来凤之曲》。一天晚上,夫妇在月下吹箫,竟有紫凤飞来聚于凤台之左,赤龙飞来盘踞凤台之右。萧史说:“我本是天上神仙,天帝看人间史籍散乱,命我下凡整理。周人以我有功于史,就称我为萧史,到今天,我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沧海桑田。天帝命我为华山之主,与你有夙缘,故以箫声作合,成就了这段姻缘。然而我不能久住人间,今龙凤来迎,可就此离去。”于是,萧史乘赤龙,弄玉乘紫凤,自凤台翔云而去。就在这天夜晚,有人于太华山听到了凤鸣的声音。为纪念萧史弄玉,后人在华山明星崖修建了“引凤亭”,在山峰上修建了玉女祠。
这段奇事,《东周列国志》上有“弄玉吹萧双跨凤,赵盾背秦立灵公”的详细记载。
而这便是流传至今的吹箫引凤的传说,更是传为了千古佳话。
而除此之外,还有汉元帝刘爽的女儿南阳公主嫁王咸为妻,时外戚王莽执掌朝政大权,公主见国危势乱,劝王咸独善其身,远离尘嚣,以避离乱之苦,王咸执意不肯,公主便独自离开宫廷,来到华山白云峰隐
居修行,一年后修炼成真,便驾鹤乘云而去。王咸在明争暗斗的朝廷里吃尽苦头,这才想起公主的忠告,便来华山寻找公主,在樵夫的指点下,于白云峰北岭头上找到公主绣花鞋,俯身去捡,鞋已化为石,于是人们就把公主遗鞋的地方叫驾鹤岭,把白云峰称公主峰。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