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零二章 关注重点 (1 / 3)
早在作为一千克的砝码被制造出来之前,世界各个国家,对于自家度量衡的计算,都有自己的一套方式,其中,古中国的计算方式,就是用十粒黍米。
十粒黍的重量为基础,一百粒差别不大的黍米为一铢,六铢为一锱。
妘载挑选十粒稻米来代替黍米。
“自去年丰收,挑选其中一万粒稻谷,选出十粒,这十粒,不大不小,以此十粒之重,为基础,是以百谷之数为一铢,于是以这个为基准,又从那剩下的万谷之中,取一千二百数,在反复称重之后,得到十二铢的重量。”
“二十四铢则重为一两。”
而汉代的一两为15.6g,一铢则为0.65g。
妘载如此说着,于是用这种方法,就能重现古代的计数方式,这是秦汉时期的计算方法,来源于与,后来一直沿用到汉代,所以说这个体系还是很完备的,有着等量的换算公式。
云:“称之所起,起于黍,十黍为一絫;十絫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
当然这个进制和后世的是不一样的。
而轻重之事,最早的有记述的对问,来源单穆公与周景王,当时周景王想要铸大钱来提高货币价值,然后就被单穆公喷了一顿。
度量衡是一体的东西,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都是密不可分的,货币的重量相当于价值,价值造就经济与贸易,繁荣市场并且哺育国家....
币重而万物轻,币轻而万物重。
所以说“衡器”的标准,是绝对不可以随意定下的。
“有了这个,那么就可以以基础单位向上递进,我重现了权衡的作用,并且加以改进....”
“有了这个,那么雨量器中水的重量就有了对应的标准,于是就可以根据储存水位的大小,来判断即将到来的天气,是正常的急雨,还是连绵的细雨,亦或是不停歇的梅雨,还是洪涝天灾....”
妘载指着天秤道:“隶首始制此器,但当时世人不知器具作用,至少昊时期,天下重心转向东夷,于是数十余年埋没,到颛顼之后,竟已无人会制此器。”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