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三节 公主护军 (6 / 7)
义乌、东阳两县官员虽然很奇怪,公主招护军为什么会跑到婺州来,还跑到他们这山区县中。李慢侯解释说因为山民淳朴,两县县令都很诧异,连忙表示山民可不淳朴,最是穷山恶水出刁民,他们两县常为此苦恼,因为抗捐抗税的都是这些山民。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果然得出的结论不一样。李慢侯还是坚持,两县县令也只能配合,派出差役跟着两人前往山区招募山民。
时间紧迫,他没时间一一甄别士兵,想到了这样一个主意。他去东阳。。让李四去义乌,让两人都招募大量山民,十日为限,能招多少招多少,军饷从优。标准很低,甚至比一般宋军都低。北宋招募士兵有一些奇怪的标准,宋太宗时期,看身高,喜欢挑选身高马大的百姓当兵,宋仁宗时期,甚至按照身高发军饷。这种理念跟地主雇长工一样,身材高大的,力气就大,干活就多,出力大的多拿钱。
李慢侯的标准不一样,他看年龄,二十岁以下,十六岁以上,身高正常即可。同时招募的时候申明,他们是去打仗的,跟北方的蛮夷打仗,这样让应征的士兵都有心理准备,那些不想或者不敢打仗的山民就不会来投军。
没有甄别不代表不甄别,缺乏甄别的时间和标准,他用了这样的方式。招募的东阳山民,集中起来后,让他们徒步赶往义乌县城,义乌招募的山民则让他们徒步赶往东阳,先到的山民,按一定比例选取,裁掉了发路费让他们回去。十日之后,李慢侯招了近四千人,而李四招了六千多人。竟然有近万人愿意打仗,让李慢侯没想到。他根据自己目前的管理能力和条件,决定先裁一半,从东阳到义乌,从义乌到东阳,只有最先赶到的一半人被留下。然后让这些人全都赶去东阳县集合,休息两日后,一起出发。率先赶到金华城的一半人留下,李慢侯又在被裁的一半人中选了一些身材较为高大的两百多人,将招募兵力扩充到三千人。
先后经过两次对半比例的严酷的淘汰后,留下的这些人几乎个个体格强健。让李慢侯奇怪的是,其中少有身材高大魁梧的,跟他在山里游历时候见到的情况相悖。心想这种选拔方式,可能只能选出善于跋山涉水的健将。身材高大的负担也重,未必就善于奔跑。
木已成舟,重新筛选已经来不及了。将三千人百人为一都,交由一个西军老兵统带。这些老兵,大多都是打了一辈子仗,也只会打仗的匹夫。从少年时就开始当兵,打完仗就回乡,有仗打了,就又被招募。运气好的,打出来了,当了小官,本事差的,就一直蹉跎成了老兵,成了军中的弱者,受年轻人欺负,被指派做杂役。现在突然时运来了,从杂役摇身一变,领了一都兵马,而且李慢侯还承诺会给他们都头身份。。转眼间他们就跟打虎的武松混一个水平了,一个个掩饰不住笑脸,带着爆发横财的兴奋。
对李慢侯说的话,他们也言听计从,甚至很多人用力过猛。李慢侯让他们带着山民立刻出发,路上教新兵们一些行军队列之类的技巧,有的老兵过于敬业,军中本流行体罚,他们挥舞着军棍,痛打一个个排列不齐的士兵。
这些新兵都是山民,李慢侯为了让他们能更好的凝聚,还可以将一乡一村,临近的士兵分在一个都里,希望能形成曾国藩湘军那种子弟兵的氛围。于是一个都里,几乎只有军官是外人,而军官拿着军棍打人,山民尚未驯服,语言又不通。。难免就团结起来冲突,第一天就有三个老兵被人合伙给揍了。
李慢侯立刻将三个都的士兵全部裁撤,发了路费让他们回家。在维护军官威严方面,李慢侯毫不手软,很快大部分士兵就老实了。只是可惜李慢侯的部队,一仗没打,减员三百。不过新兵们老实了起来,李慢侯来的时候,带着官船、骡马,拉了大量铜钱,当兵前,每个士兵都发了安家费。定下月饷标准是一贯钱,并告诉他们,出战一次就发双饷,每月如果出战三次以上,发三倍军饷。若超过十天,则额外发一年军饷。
北宋低级士兵月饷只有三百钱,一贯钱就已经让这些山民眼热,随便算算,只要打仗,他们会拿到想都想不到的钱数,一个个异常憧憬。本来他们就习惯了械斗的人生,从小打到大,**不害怕,穷死人才是受罪。两相比较,那些好容易通过层层考验,眼看着要过上富足日子的士兵被裁,对其他人的震慑力是巨大的。一方面是丰厚军饷在前面吊着,一方面是军官棍棒在旁边敲打,加上古代军队队列要求其实很低。没有现代那么繁琐,就要求走路横平竖直就可以,至于先迈左脚还是右脚,没人会管。因此很快他们就走的有了模样,只是气质上还是有些懒散,外加一些野性。看着不像军队,倒像拦路抢劫的好汉。路上就吓到了不少人,经过严州的时候,治所建德县城甚至闭了城门,驻军登城严阵以待。
李慢侯好说歹说,出示了所有文书,县令也死活不开门。却愿意白给一些粮食。
就这样浩浩荡荡,一路返回杭州。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