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零二 战略作物 (1 / 2)
据考证,自河姆渡人将野生稻驯化为栽种稻以来,水稻种植历史迄今已有七千多年,并陆续分化出粳、籼、糯三大类和无数细分品种。
至明朝时,水稻产量已占粮食总量的十分之七,可谓源远流长,贡献巨大。
此地婆罗洲上,因为水丰天热,早已做到一年三熟,更与百多年前引入亩产极高的占城稻,据田望收介绍,依照南宋农书《陈旉农书》和《耕织图》中所列的方法,不但可以根据时令种植早中晚稻,还可适应山区和平地不同种法。
一律按照标准流程操作,从整地、浸种、催芽、育秧、插秧、耘耥、施肥、灌溉等环节,直至收割、脱粒、扬晒、入仓为止,从而使目前平均亩产已然达到近八百多斤,产量相当可观。
听田望收说得头头是道,郑鸣也便不好献丑,毕竟自己在种地方面是个外行,心中不免发怯,于是只是提了一下水稻杂交这个继续提高的大方向,至于如何操作,却要田望收自己摸索了。
虽然眼下粮食足可供应,更有不少富余,但郑鸣并非只是着眼此地七万多潜军遗民,反而是立足于未来能够供应光复中原的战争阶段,还要考虑喂饱战后余生的几千万大明百姓。
因此,郑鸣虽对田望收的本职工作十分满意,却又并不满足于此,反而将早早想好的红薯栽培的打算提了出来。
红薯,这种原产于南美洲的作物,后世名称极为繁多,诸如甘薯、朱薯、金薯、番茹、红山药、玉枕薯、山芋、地瓜、甜薯、红薯、红苕、白薯等等,可见人们对它的喜爱。
但这种喜爱并非无缘无故,除了可以当做主粮,还可酿酒、制作淀粉和饲料之外,红薯还有两个其他作物无法具备的优点:
其一,适应能力强,无论平原山地,不管旱涝冷热,甚而在戈壁滩上,沙漠边缘和盐碱地里,这种作物都能凭借极为强大的适应力落地生根,继而长大成熟,而且生长期短,极易繁殖,只需几根秧条便能蔓延一片,想要种死都难!
其二,产量也不是一般的大,亩产三四千斤司空见惯,若是种植得当,五六千斤也是比比皆是,若是土壤水肥合适,亩产万斤也不太难。
正因这两个特点,红薯可以被称为一种战略物资,堪与曾经在18-19世纪救活整个欧洲的土豆相提并论。
要知道,正是有了土豆移植,在1780至1840的50年间,爱尔兰人口从不到四百万增长到了八百多万,其巨大作用可见一斑。
而红薯之力,同样不遑多让!
也正因于此,已将红薯移植到吕宋岛上的西班牙人曾对红薯严加管控,尤其禁止传入中国,直到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曾在吕宋岛经商的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同其子陈经纶冒死携带几条红薯秧苗返回故乡,红薯才得以在中国大陆生根发芽。
但此时才过四十多年,想来红薯种植仍然局限在福建山地之中,还未推广到全国,按照郑鸣未来的蓝图铺排,未来必定要与满清有一场厮杀血战。
战争倒还罢了,战后如何避免继续死人,如何填饱国人的肚子,才是真正让人头疼之事,于是郑鸣早早想到了红薯这个神器!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