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明官员胥吏致仕、丁忧、停职、开除适用条例》 下 (2 / 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六十三章《明官员胥吏致仕、丁忧、停职、开除适用条例》 下 (2 / 5)
        考定问题向来麻烦,如何才能保证选材是足以配得上地方的位子呢?

        还有就是中枢到地方,很多官员的私人问题比较严重,有的官一边做官,一边家里人忙着经商,官商不分、**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也要把控。

        毛泰来的时候,朱允炆才刚刚写好想法,一看毛泰想要施礼,就被朱允炆打断,然后老规矩。

        赐座,上文房。

        朱允炆哪有功夫跟他们商议,他脑子里想的东西这些当官的没有一个会去想,根本不存在商议的基础。

        “朕方才让户部酌定了新的致仕、丁忧细则,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致仕和丁忧要改制,那势必会牵扯到吏部的选官和安置,所以朕召你来,有些新的政策要颁行,你记一下。”

        毛泰这才知道朱允炆上文房的原因,当下便忙的拿起笔来。

        “地方上七品衔以下官吏到五十五岁和五十岁就要自动离职卸任,人员的补充是个大问题,朕这边打算在朝廷每三年一回的科举之外,地方要酌情补考选拔官吏。”

        这一点,朱允炆借鉴了后世的国考和省考,只不过后世这两种公**都是一年一考,朱允炆这里打算在地方上的考录略作微调。

        “地方各省每年可以举行一次针对举人、秀才功名之类学子的考录,考题以各省民事、时政为主要,考定过的,补进省府衙门做胥吏、在各县充任副职,领朝廷俸禄,而且每三年的科举,他们仍然可以参加,工作不耽误学习。”

        省府县三级的主官选择,仍然是以科举为主,每年科举的进士、贡生都会在翰林院待一阵,然后经过吏部和都察院的考定,等地方县缺主官后下放赴任,但是胥吏这种就完全没必要中央来操心了,地方有负责官吏安排、调动的署衙,职责类似于后世的组织部,既然如此,这些举人秀才就可以发挥他们的作用了。

        大明朝读书人就那么多,还没到人均治国的地步,这群文化人一次科举过不了就回家寒窗苦读,实在是浪费地方组织时政民事考定,不考八股文,要的就是看他们实际能力,门槛和难度放低些,过了关直接当差吃皇粮,也正好在一线,贴近百姓基层积累些治国治地方的知识。

        一边当值,一边读书,等将来科举过了,做了县令,也没必要花钱再买一本《官员到任须知》这种为官指南。

        而且等求是报刊发之后,科举的也会改,改的更接地气,更贴近基层。这些打一线就开始积累经验的举人秀才,就有了足够的施政基础,会逐渐走上主官领导岗位,不会再用古贤典籍中那些死板的教条来施政治国。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