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七十四章 文明怪论 (2 / 3)
“你是说咱们国家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实际上是两种生存法则的交替?”童雅困惑。
“聪明,不过要更正一点,咱们的祖先聪明透顶,也糊涂透顶。反正这是一笔算不清的账,不过,也正是如此,中华文明在古四大文明中得已独存,它的一些理念长期以来已与血肉相连,成为本能一样的东西。”
“聪明透顶,糊涂透顶?”
“是,不说太古远的历史,就从周朝开始吧!周王朝时期的春秋战国,便是体制生存的明证,如同今天的地球,谁都想证明自己的体制高明。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明是诸侯大战,实际是此时间诞生的各种流派之间的战斗,最后法家以秦国为载体,赢得这场大战,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国。”
“那怎么又转成本能生存制了?”童雅问道。
“这也要从周王朝说起,以现在的说法,周王朝属于奴隶社会,这有点不可思议,从各种思潮产生的流派中看出,周王朝的政治环境相当宽松,而社会底层的生存状态也是不错。渐渐地,道家、法家、儒家、墨家等在各诸侯国占住脚跟,流派这玩意儿有点扩张似的宗教瘾,于是先从一国开始,流派起争,当某一流派占绝对上风形成有其特点的体制时,它要再扩张,必然要跨出国界,于是比较平和的流派之争转为诸侯之间的体制大战。”
“至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焚书坑儒,法家开始有秩序地清洗各种流派,如果秦始皇不死,或死得晚一点,说不定秦王朝会成为一个‘法’王朝。但秦始皇暴死,秦二世不学兀术,见识差远了,不知道什么该珍惜,什么不该珍惜,有秩序的清洗出现断层,权宦当政,民不聊生。本能生存法则至此抬头,起义者揭竿而起,求存民众望影而从,秦速亡。”
“秦亡衍生两个结果,一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概念深入民间,与民众血肉相连,自秦以后,中国不再有贵族的称呼;二是儒道两家崛起,但前者比较受宠,帝王偏爱,后者则根植大地,影响深入人心,其奉行的长生不老的执念朝野皆重。”
“从全体制之争转入两种生存制之争的中华文明是大众的、深刻的、不亡的和自强的,因其大众,所以备具血性;因其深刻,所以智慧深藏;因其不亡,所以海纳百川;因其自强,所以至刚至大。”
“但中国人却非常命苦?”童雅有点不太满意天心的大论,提出最尖锐的问题,“而且,既然这么厉害,为什么会被蒙古人和满人侵入,汉文明会出现断层;又为什么会被西方侵入,而遭受深重苦难?”
“嘿嘿,这是统治者之过,这也正是中华文明的特点。历朝历代,当其建立的体制搞得民不聊生时,本能生存法则必然抬头,消除这种已经不能代表中华文明的体制。因此,以汉文明代表的中华文明可以称为海文明,也可以称为融文明,其根本载体是大众,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自会诞生巨人,建立新体制。元、清两代及中国100多年的屈辱史,不是说蒙古人、满人、西方人不行,而是他们抓不住中华文明的根性,其结果要么被融合,要么被驱逐。”
“嗯,有点道理的奇谈怪论,不过,好像与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悖哦?”童雅娇笑道,似在说,我看你怎么解释!
“一点都不冲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制约说实质上就是体制生存法则的显态,这早在中国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得到另类的明证,更是西方文明发展到现在的真实写照,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然而也是另外三大古文明消亡的原因。”
“越说越玄了!”童雅想了一会儿,质疑道。
“呵呵,确切地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制约的社会进化论只存在于中华文明的早期,即春秋战国时期,但为什么古人会摒弃这种社会进化方式,只重精神,不重科技,众说纷纭,这绝对是个千古谜题,史载的很多科技都没有留传下来,唯一的真答案就是中华文明长生了。”
“嘻嘻,幸好现在这个时代不是西方中世纪时的宗教时代,否则,这个怪论,就会封掉你的嘴?”童雅吐吐舌头。
“封掉,那可不行,你会没有话友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