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三十章 相之由来 (1 / 4)
赵普尽管缺少签署敕令的权力,依然能够笑傲政坛数十年。
不得不说,赵普揣摩人心的能力和政务能力已经到了一种登峰造极的地步,后来的政敌卢多逊尽管也不差,但纵观结局,高下立判。
要说世界上最了解赵匡胤的人,除了赵普,没有第二人。
之后,赵匡胤也顶不住压力,毕竟一个皇帝还霸占着相权,这是不符合规则的。
真正能做到君权相权一体的,还得是劳模朱元璋,连朱棣也不行。那必须得有极高的威望和狠辣的手段才行,为了废除延续千年的宰相制度。一个胡惟庸案,死了何止几万人?
之后的内阁首辅,就是宰相。权力有大有小,真正做到了权力巅峰的,是说出“我非相,乃摄也。”的张居正。
宋初内廷中的太监也有厉害的,比如王继恩,还出任军职,掌握军队。内廷外廷的界限不甚明晰,后来的童贯,还封了王。但是这些人,再厉害,也只是在外廷的圈子里。像明朝司礼监那样掌管批红的,依仗皇权的,还真没有。
太监的权力来源于皇帝,也就是君权的一部分。别看皇帝对文臣客客气气的,真正信任的还是太监,文臣们喊打喊杀诛灭太监,实际上是相权对抗君权,要削弱君权的一种表现,皇帝能乐意吗?
历史上的大太监,也只是比其他太监,得到的皇帝信任多一点,行使的君权多一点。但是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治政能力,最终导致害人害己的恶果。
倘若不想着瞎折腾,只想着捞钱,不会出彩,但也不会出乱子。
魏忠贤之流,在捞钱之外,我相信他们都是有一定的政治抱负的,背后也有皇帝的影子。不管结局好坏,史书是文人写的,皇帝身边的太监总不会有好名声就是了。
除非跳到外廷,就和普通朝臣一样,比如郑和。
宋朝更多的是对军队的控制严密,太监、文人监军领军出现悲剧事故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到了南宋,情况就完全反过来了,又出现了军镇为重的情况。
扯远了,赵匡胤如今虽然把持着签署敕令的权力,但这只是暂时的。很快他就会顶不住压力,把权力下放给一个人,并且让这个人同平章事。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