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城下对话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89章:城下对话 (1 / 2)
        江雨寒连日来都抽出大量的时间刻苦修炼引爆境,但始终难以突破,他本来打算一直闭关修炼到轰爆境再处理其他的事情,可惜镇北王不给他时间,江雨寒在映州练兵一个月之后镇北王以江雨寒扣押他所派大将,密谋造反为由起兵六十余万进攻映州。

        江雨寒的军队准备充分,在沿途阻击镇北王大军,使其行军速度延缓了七天才到达映州城下,而且还减员了好几万人。镇北王向烟云十六州下达谕令,号召各州牧与总兵捉拿逆贼,为国建功。

        江雨寒控制下的七个州立时有两个州响应镇北王的号召,宣布脱离江雨寒的控制,并且召回江雨寒从两州抽调的士兵,可惜这些士兵早已经被江雨寒整编了,而且打乱了次序,彼此间失去了联系,想要起事也无法聚集力量,所以都打消了反叛的念头,安心地跟随江雨寒。

        兰州,德州,锦州三州的州牧和总兵公开表示支持东胡侯,并且城头上都竖起了“江”字大旗,而映州的州牧杜冲带了几千亲兵星夜出城而去,逃往镇北王的阵营,而映州总兵陆云晟因为其子的性命都掌握在江雨寒的手上,所以也公开表示支持江雨寒。镇北王一怒之下宣布撤掉陆云晟的总兵一职,并且斥其为国贼,如此一来反而将陆云晟正式地推往了江雨寒这边。

        由于江雨寒一个月以来一直在修炼功法,与陆宝棋的决斗便一直延期,陆宝棋虽然心里极度不服气,但也知道江雨寒的厉害,自己也没有必胜的把握,毕竟连余大龙那种身经百战的猛将

        都败在了江雨寒的手下。所以对于江雨寒一直延期,他也没有丝毫的意见,反而希望江雨寒就此忘掉这件事情,那么他便什么事也没有了。

        江雨寒当然不会忘记这件事情,只不过镇北王发动内战,他无暇顾及其他事情,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打败镇北王,结束内战。镇北王的六十万大军驻扎在映州城西的旷野之外,连营数十里,旌旗招展,规模甚大。江雨寒几次登上城头观看,发现镇北王的大营分布很有规律,而且首尾相连,利于支援,几大营门都防守森严,根本没有偷袭的机会,显然镇北王是一个极善用兵之道的将才,江雨寒知道自己遇到对手了。这支军队远比拓跋武和西域王要难对付得多。

        镇北王大军围城的第三日,江雨寒开了城门,率军十万出城,在城外摆开阵势,城头上弓弩手林立,全部配备加强弩以及连弩,为大军掩护。江雨寒没有带阿豹出来,而是骑了一匹白色的金州马,一袭白袍,宛若常山赵子龙。之所以没有带阿豹出来是因为阿豹有些桀骜不驯,万一在战场上发起飙来,不知道要死伤多少人,那些风刃是不长眼睛的,说不定连自己人都会被切为两半。

        在以后的战争当中,江雨寒一直坚持不使用异兽作战,只把异兽当作国家的威慑存在,而西楚国和南燕国在与北秦的交战当中也默契地没有使用异兽军团,这就像是江雨寒那个世界的几个大国一样,虽然都有破坏力惊人的核武器,但都互相约定不使用核武器作战,因为核武器毁灭性太大了,一旦大

        规模的使用,那将是人类的灾难。

        江雨寒策马独自出了军阵,秦震毅知道对方是要跟他单独谈谈了,于是也策马独自走出了己方的阵营,两人来到两军对垒的中央地带。秦震毅一身黄色镶龙的亲王长袍,双目有神,在马背上身躯笔直,手里一杆亮银枪杀意四射,不愧是纵横北疆多年的猛将。

        秦震毅此时已是五十来岁,步入了中年后期,但精神依然好得很,身体也是非常不错,须发都还是黑的,黄忠七十尚能斩将夺旗,秦震毅这把年纪对于一个骁勇的武将来说并不算太老,依然可以上阵杀敌。他看了看江雨寒,注意到对方脸上那道刀疤,不由地有些意外,他没有想到一个战功卓著的东胡侯竟然是这么年轻的一个人,而且脸上还有道恐怖的刀疤。

        在他的想象当中,江雨寒应该是一个身高九尺,乱发虬须的粗莽大汉,虽然当年在映州官道上他与陆云晟同乘一车,陆云晟的从人救下了江雨寒,但以秦震毅的身份,当时根本不会去在意一个在路边救下的人,所以他根本不知道江雨寒到底长什么样子。

        这是两人的第一次碰面,江雨寒第一眼就被镇北王的猛将气势所折服,倘若两人不是敌对,江雨寒一定会跟镇北王好生结交一番,只可惜江雨寒要建立共和制,所以容不得有人称帝,两人的冲突不可避免。其实如果没有他的出现,让秦震毅来做北秦的皇帝也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他有勇有谋,雄才大略,也知道知人善用,有他为帝,想必也能把北秦治理得很好,也

        不失为一代明君。但不管秦震毅是否是明君,作为一个封建统治者,对于百姓来讲是不可能做到真正的仁厚的,更不可能做到众生平等,家国天下本就是一种很自私的制度。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