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24.隐形的乘客 (1 / 3)
在船员训练室里,几名即将展开任务的随船考察者在集中做体能训练。
“牛顿号”是一艘中型行星船,可以拖挂2个无人动力柜,船上的生态系统不可能像“太平洋号”上那么庞大和完备,居住舒适度也远远不及母船。
“太平洋号”采用的是可控核聚变发动机,这种用核燃料作为主要发动机推进介质的做法,代表了当时人类最先进的科技了。
但是,在舰船乘客冬眠10年的时间里,亚当已经通过无时无刻的计算,把在人类“3号太空城”中偶然发现的反重力力场的参数研究明白了,发动机引擎的小型化也实现了。
在冬眠第5年,亚当就造出了第一台反重力发动机原型,在其后的2年间不断改进,生产出了近13个成熟、稳定的发动机,并通过4个月的体外实验,证实了其可靠性。
于是,“亚当”就在航行途中制造了“太平洋号”的另外一套动力系统。只等舰上人员的确认,立即就可以切换模式。所以,“太平洋号”上,现在是有两套发动机的。
这种反重力力场,是依靠反粒子的控制来推进庞大物质的运动,其核心燃料就是金属氢或液态金属氢。
金属氢是一种简并态物质,经过超1000万的大气压作用而形成的。通常存在于大行星的内部,比如,像土星或木星那样的天体。
“太平洋号”上有专门利用巨大磁场力制造的“动态冲压设备”,所以制造金属氢没有任何难度。“牛顿号”的主要任务自然是采集能源,为母船提供能持续推进至少5年的衰变元素燃料。
“牛顿号”虽说理论上是一艘矿产飞船,但是,4名随船科学家要在上面度过220小时,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诸葛云在考虑他的任务,引力波发生器已经从他的房间运到了“牛顿号”上,现在唯一要担心的是发射它后,能否按预定的程序,停留在那颗小行星的低空轨道上。
这可能需要特制的小型**来发射它。
幸运的是,“牛顿号”上就有这种东西,为了最低级的防御而携带的武器发射装置。
主要用途是消灭一些靠近的陨石,或可能会对飞船造成损害的太空物质——比如彗星,可以用这些武器改变其运行轨道。
“很好,很好。”诸葛云对这种安排感到很满意。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