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 抗倭名将 (2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二十三章 抗倭名将 (2 / 4)
        戚继光深深望了杨宁一眼,顿了片刻才感叹道:“俞老将军一生南征北战,为我大明立下赫赫战功,如今已是将近古稀之年,却仍在广西前线剿灭僮民叛乱,末将微薄功劳,如何敢与老将军相提并论!若是老将军知道杨公公对他有如此高之评价,必定会很欣慰的!”

        杨宁能听出戚继光话里隐含的一丝辛酸之意,却也知道原因为何,个中情由他曾经听张居正提到过。

        如今两广总督李延,乃是内阁首辅高拱的门人,此人志大才疏、任职无方,偏又心胸狭窄、嫉妒贤能,对于当时以总兵官身份提调闽浙粤三省军务的抗倭功臣戚继光,使得后者在倭寇靖平之后、于隆庆二年由前线调至了蓟镇,堂堂名将从此干起了后方练兵的差事。

        近些日子,广西僮民巨盗韦银豹、黄朝猛二人率僮民造反,杀人越货、为恶一方,闹得整个广西鸡犬不宁,朝廷调派福建总兵俞大猷任广西总兵,负责进剿事宜。

        初期,俞大猷用兵如神、进展迅速,眼看就要打进韦银豹的老巢——荔波县城,谁料,关键时刻又是这李延从中作梗,他生怕俞大猷立功,于是便多方掣肘,克扣军饷及故意延误粮草运送,致使俞大猷的人马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最终不得不原路撤军退守,致使剿匪之事功亏一篑。

        事后,朝廷追究战败责任,这李延又抢先下手,上折子弹劾俞大猷老而昏聩、延误军机,致使剿匪失败。

        本来,内阁次辅张居正,以及朝中老臣、兵部尚书杨博和左都御史葛守礼等人尽皆知道此事谁是谁非,一直认为若不撤掉李延两广总督的职务、另委贤能,平定广西叛乱一事便绝无成功的可能,长期拖下去,也必又将成为朝廷的一个大包袱。但是,就因了这李延乃是高拱的门生,高拱执意不肯撤掉李延,并认为剿匪不力乃是俞大猷老迈昏聩所致。

        近来这几日,以高拱和张居正为首的两派官员正在为此事闹得不可开交,总也争不出个结果,双方正在僵持着。

        也正因了这个缘由,戚继光才有如此一番感慨。

        对于戚继光与俞大猷的遭遇,杨宁是深感愤怒的,高拱一伙人,只知道拉帮结派、排挤贤臣良将,却丝毫不考虑朝廷的安定大局,更不顾忌百姓的死活,实在是让人切齿痛恨,杨宁心里再一次暗下决心,如今即便奈何高拱不得,但待万历继了位,说什么也要帮着张居正把这高胡子赶下台去,没有了此人的掣肘,张居正的改革主张才能得到施展,大明朝才能够得到中兴。

        与戚继光说完话,张居正又为杨宁介绍了另外几位官员,其中那位姓王的二品大臣,却是如今六部里的刑部尚书王国光,乃是张居正一派的主要官员,同时也是张居正的“准亲家”,其大女儿已与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订了亲。

        说起来,杨宁几次去张居正家,却还真从来没机会见一见张居正的这个大儿子。

        众人寒暄完,杨宁便随着张居正进了大殿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目光四顾间,他便看到了久未见面的高拱,在他一旁坐着的竟然是张四维,此时的高胡子阴沉着个脸,看得出心情相当不好,而一旁的张四维则是低眉塌眼,也是一副死不死活不活的样子。

        杨宁自然知道这二人为何是这副模样,心里不由暗暗好笑,张居正顺着杨宁的目光望去,见高拱与张四维的模样,不由也是对着杨宁会心一笑,投过一个赞许的眼神,自是赞他帮忙出的将张四维弄出内阁的好主意。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