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84章 兴亡事(下)
徐缪看了一眼刘晔,随即又些诧异的道:“阁下但讲无妨……”
刘晔站起身来,开始高谈阔论起来,道:“不可否认,金阳泊虽然地势险要,可谓安身立命之资,可终究不是长久之计,需知,金阳泊地处徐扬二州交界之地,太平时节就是沟通南北的枢纽所在,战时虽然也不是兵家必争之地,现在诸侯割据,各地联络也少了很多,所以方有先生在此天不管,地不收。”
徐缪听到此处,忍不住点了点头:“不瞒阁下,这也正是在下所忧虑之处,此地徐州陶谦,扬州袁术都还不是特别的重视此地。”
刘晔深以为然:“陶谦侧旁的曹操乃是雄才大略之主,这些年一应举措利民强兵,使得陶谦自然无法顾及南边,而袁术自盘踞扬州之后需要一定的时间掌控消化自身的实力……”
徐缪看着刘晔骤然转变为严肃的脸色,自然是知道这厮随后必定有但是,刘晔不负众望的道:“但是,袁术此人野心勃勃,来日必定要兴师北上,期许王霸之业,扬徐必有一战,而他们的战火一但烧及此处,必然是要消除一切不必要的隐患,然后再决一雌雄。”
徐缪皱了皱眉头道:“侯爷所言甚是,不知道有何良策可以解此危局,若是能够化解此难,侯爷便是我金阳泊上下老小的恩人,在下必定知恩图报,感激涕零……”
这话说得,倒是有些水平,不过就是开个空头支票,便是想要一条生路,刘晔姑且也就听一听而已,“依照在下看来有三条路可走。”
“敢问侯爷何策?”
“其一,若真的战事一起,便是投了陶谦,陶谦虽然有些优柔寡断,但性情仁义而温和,必定可以留一条生路给阁下。”刘晔微笑着说道,怎么看都是狡猾得紧。
“此计有欠妥当,在下家族世居徐州之地,自然之道徐州局势,一则徐州依然有山头林立,虽无大乱,小祸不断,官府无能,在下又不可私养兵马,是以但凡有贼盗便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侯爷不可不察,二则吾家与糜家素有恩怨,而糜家在徐州现在是如日中天,我徐家如今基业尽失,是以现在流落此处,将来更是不可与之争锋,三则陶谦此人虽有小谋,可并无大略,在徐州多年也就奉行无为而治,若为一方官吏自然是不无不可,可现如今天下纷争,群狼环伺,徐州又为四战之地,将来徐州必为诸侯所吞并,为祸不远矣……”
刘晔继续道:“其二便是投了袁术,袁家财大气粗,麾下名士如云,武将如雨,将来也是有机会问鼎的……”
徐缪又是摇了摇头:“袁术此人心胸狭隘,志大才疏,又不知体恤天心民情,穷兵黩武而已,恐怕将来亦是难逃灭亡之途,君不见九江一郡之地怨声载道,路有冻死之骨……”
刘晔自然是知道这两条路都是行不通的,可一听到徐缪其人侃侃而谈,对两方势力的分析概论,都是极为老辣,这一族之长的见识的的确确不是空有虚名而已的。
刘晔前面所言都是为了铺垫而已,终于到了图穷匕见的时候了,这才说出了第三条出路,:“其三,在下不才,治下共有成德上缭两地为基业,麾下精兵万人,此时正致力于恢复民生,现如今两地军民不说富饶,可百姓足以饱食,尤其是上缭,未曾开垦的田地还是居多,是以在下可修书一封,告知上缭官员,足下可率此间百姓陆续向上缭迁徙,吾承诺无偿为金阳泊百姓提供五万亩田地,百姓可丈量分地,自行耕种,官府登记入册即可。”
“如若阁下依旧不放心,可先遣部分百姓前往,待得妥善安置下来之后,方知在下所言不虚。”这等安排一则是为了消除徐缪心中的疑虑,二则也是为了上缭官员减负,需知若是此地百姓一同迁徙于上缭,恐怕一时半会儿完成不了如此庞大的工作量。
现如今金阳泊的百姓总共加起来也不过五六千人,精壮不过两千而已,是以若是分批次前往上缭的话,对于上缭的整体是没有什么影响的。
徐缪确确实实还没有想到,刘晔还有如此的基业,不由得心下一动,自家在寨头也是远远的看见过刘晔的兵马,令行禁止,绝对是精锐,不过刘晔的虽然可以妥善解决自己的问题,但是要知道刘晔若是真的走上了那条路,将来不知道何时就会覆灭:“既然如此,一时虽然无碍,可是将来……”
刘晔如何听不出来徐缪的言下之意:“将来兴亡自有天定,不过吾有争雄之心,若吾最终惨淡收场,阁下去留自定。”
徐缪这才放心下来,随即又道:“阁下如此,不单单是为了在下等人的去留罢,天下可没有这么便宜的事情,阁下有什么要求,不妨直言……”
刘晔知道这个时候也是必须摊牌的了,便是直言不讳的道:“金阳泊将来虽然可以为阁下招来杀身之祸,可对于而言却是有大大的作用,此次北上,凶吉莫测,在下可在此留下少量兵马,若有不测,愿足下尽力接应,这也算是在下布下的一招后手了。”
“将来在下如何,也是有所布展,这金阳泊也是战略之处,望足下成全,这段时间之内阁下依旧可以掌控金阳泊的民生,不过将来战事一起,就要尽数将百姓转移离开。”徐缪心道,到时候反正这金阳泊也是留不住的,也不算什么难事。
“至于这段期间,在下便是要金阳泊兴修防御,以待将来,所以于军事之上,还是要由在下一言而决。”
徐缪摆了摆手:“无妨,只要不伤民生,阁下自可随便。”刘晔许出了五万亩田地的好处,这一点自然就是所谓交易了。
“至于徐老在金阳泊所训乡勇,愿意加入在下成德军自然是可以的,若是有才德者,在下将来也可以许他们一个前程,若是不愿意从军的,也可分土地而耕种,在下许诺,凡金阳泊百姓迁至上缭,两年之内可免赋税……”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