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八百四十三章 (2 / 5)
不过,这难不倒秦桧,他在西京留守兼河南知府任上时,挨着陕西近,对西军的情况有一些了解。现在陕西诸司之中,无论帅司、宪司、漕司几乎都是徐卫的人,但有两位除外。一个是环庆经略安抚使刘光世,一个是熙河经略安抚使姚平仲。
刘光世的优势在于:第一,他是皇亲,当今刘皇后是他的侄女,政治上绝对可靠。第二,他资历也比较厚,本身就是西军将门之后,其父刘延庆在当年西军伐辽时,曾经出任过西军统帅,都统制。而他本人也在陕西勾当多年,先后在鄜延帅司和环庆帅司任职,对西军情况非常熟悉。
但他的劣势也很明显,在西军中威望不足,几大帅司里,环庆防区最小,兵力最弱,刘经略的战功跟其他大帅比起来,也乏善可陈。若用他,怕难以服众。
再看姚平仲,这位的优势在于:他资历、威望、战功都很亮眼。姚家是陕西大族,镇守熙河多年,也是西军将门之一。姚平仲本人是将家子,早年曾经在童贯手下底立过大功,后来宋金事变,他奋力勤王,战功同样显赫。后来归划徐卫指挥,西军几大战役,都有熙河将士攻城拔寨的身影。另外最重要的一点,姚平仲的资历比徐卫还深,关中豪杰呼为“小太尉”,方方面面都比刘光世要强。
而且,熙河军恐怕是西军中徐卫唯一插不上手的,具有私军性质。反观刘光世则不然,环庆原来的大帅是曲端,部队也是曲端打造的老家底,手底下的将领也是徐卫经手过的。他不太具备跟徐卫抗衡的实力。
综合比较起来,秦桧更倾向于姚平仲。但他知道,这事在朝里恐怕有一番争论。毕竟,有刘皇后在那儿,她怎么可能不向着自己的亲叔父?而且相比姚平仲,赵官家可能也更愿意相信皇后的娘家人吧?
谨慎考虑之后,他将这两个人都推了出来,先在中书议论。果不其然,参知政事范同,旗帜鲜明地支持刘光世,理由就是“政治可靠”。而麟王则毫无疑问地支持姚平仲,因为在折仲古看来,刘光世在陕西难成气候。靠外戚身份混到的太尉,怎么跟人家真刀真枪干出来的战功相比?
而且,这里面有一段渊源。当年西军赶赴东京勤王,折彦质曾经跟姚平仲打过很多交道,深知此人是有“野心”的。李纲曾经评价说他“志得气满”,也就是说这个人骄傲,不容易看上旁人。这么多年,他甘愿只作熙河帅,屈居于徐卫之下,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徐卫个人能力及其家族势力的影响。如果用姚平仲,相较刘光世而言,更能对徐卫形成威胁。
折彦质跟范同意见相左,而另一位参知政事陈康伯又是麟王扶起来的,自然与折彦质保持一致。这么一来,秦桧的意见显得尤为重要。
但这却苦了秦桧,他能留在中央,并且出任次相,跟刘家有莫大的关系。他现在必须靠着这颗大树,尽管他倾向姚平仲,却不能说出来。否则得罪了刘家,以他在朝中的根基,这次相的位置恐怕保不住。
思前想后,再三斟酌,秦桧还是不接这话茬,直接将事情捅到皇帝跟前,让圣上裁决。可事情报上去,皇帝迟迟没有表态。过了好几天,才在垂拱殿召集宰执大臣。
一开始,赵谨并没有明显的倾向,只说是对这两个人都不太熟悉,让宰执大臣分析分析二人的优劣。秦桧当即便把刘光世和姚平仲二帅评点了一番,当然,在皇帝面前,他自然不会把刘光世说得太不济,最后的结论,只说是各有千秋。
“圣上,刘经略在西军多年,威望甚高,又是皇亲,自然与朝廷同心同德。而姚平仲本身便是陕西大族之后,具有地方色彩。如果用他,将来岂非要把西军交到他手里?朝廷之所以要整顿,就是不想把这几十万精锐之师,握在豪强手中。用姚平仲,跟徐卫,有什么区别?”范同不遗余力地替刘家鼓吹着。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