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九章镇江来人 (2 / 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三十九章镇江来人 (2 / 5)
        徐绍在会议上,首次公布了他经略陕西的构想。明确表示,从今往后,陕西要厉兵秣马,三五年之内,必然掀起反攻的浪潮逐北夷出八百里秦川

        这场军事会议可以说是出人意料的顺利,没有什么波折。一来是因为徐绍本人的魄力和威望,二来当然和徐大徐九的支持脱不了关系。徐绍当然也不想仅仅依靠亲族这层关系来驾御西军,而是从制度上加以完善,这是非常难得的。

        会商完毕后,将帅们各回防区。很快,宣抚处置司派出的官员就到达各地走马上任。各招讨司也按上级命令,挑选了部队准备发往秦州。在选派将领的问题上,徐卫经过深思熟虑,推荐了“二王”上去,王彦和王禀。这两人都是他麾下的大将,任何一个都可以独挡一面。放在南路招讨司有些屈才,不如送上马扶一程,也好为日后打个铺垫。

        徐绍对这支部队的组建给予了极大的重视。部队由他亲掌,委任徐卫举荐上来的王禀为都统制,其余如徐洪、徐胜、王彦等俱为统兵大将,各有晋升。至此,徐绍在陕西发动的这一场改革,自上而下,全面发动开来。

        转眼间到隆兴四年,宋金两国在连年征战之下,在这一年保持了短暂的和平。其实女真人是没办法,国内的权力斗争影响了对宋作战。最终,这场争斗以兀术执掌燕京枢密院而宣告结束。

        粘罕很是气恼,可也没有办法。正是因为陕西金军的连战连败,让他在朝中处境被动。虽然仍保留“都元帅”的职务,统管军事,但燕京枢密院被兀术抢走,也就宣告着,以后针对大宋两河中原的军事行动,不再受他直接控制了。而兀术也成功地打破了因为其兄长斡离不去世而造成的粘罕一家独大的局面。

        在女真人争权,无暇南顾的同时。大宋也没有闲着,赵桓南巡后,将大宋的政治中心完全移到了江南。并通过一系列改革,整顿了其父在位晚期的诸多弊端。政治上通过设立“详议司”,淡化中书省的行政枢纽作用。军国大事,由皇帝召集执宰大臣于详议司讨论,形成决议后,发往有司执行。

        军事上,大宋逐渐由宋金开战初期的混乱中解脱出来。并隐约形成了三个大的方面军。众所周知,大宋之前的军队,主要是河北军,西军和京营构成。这个局面几乎被**般进攻的女真人打得粉碎。

        到了隆兴四年,宋军逐步形成以陕西地区的西军,中原地区的东京留守司部队,以及江南的御营司,这三支军队为支柱的武装力量。这其中,御营司几乎是由西军拼凑而来,统兵的也是折可求、刘延庆、姚古等西军老将。东京留守司部队,则以宗泽、张所、岳飞、韩世忠等人为代表,军队的构成主要是招募的两河新军。西军的实力则最为强大,不管从兵力和战力上,都不是其他两个方面军能够比拟的。

        综上所述,大宋已经从开战之初的疲于应对中,渐渐站稳了脚根。虽然丢失了两河及陕西一部,中原地区也遭侵凌。但钱粮重地的南方没有受到影响,重兵集结的陕西也还坚挺。

        这个时候大宋还缺什么?缺一个清晰的总体战略。这个国家要怎么走,当权者要有明确的表示,这样普天下的民众,前线带兵的将帅,才不至于迷茫。是攻,是守,还是防守反攻,总得指条明路出来。丢了那么多的领土,要不要夺回来,你得给句明白话。

        但这显然不是如今执政的耿南仲和吴敏等人所在意的。主战的何栗被罢去相位下台之后,镇江行在就一直为对金策略争吵不休。而皇帝本人,因为金国在两河立高世由为帝,着实恼火了一阵,也想还金人以颜色看看。徐卫在华州击败金军以后,一度打到黄河边上,这让赵桓觉得解了口恶气。但当有大臣提出,正该借此机会,明确表态,宋金之间应该以隆兴和议为准,金国在两河扶持高世由没有任何道理。若金人执意如此,则大宋不予承认隆兴和议。

        隆兴和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那就是宋金两国,以各自军队的实际控制范围为界。当时,河东南部尚在宋军手中。如果金人执意维持伪韩政权,大宋因此不承认隆兴和议,那么从道理上讲,等于宣告此前宋金之间达到的一切谈判结果都无效。既然没有了和议,那就是战争

        赵桓对这事下不定决心,执政的吴敏则极力反对。认为此举会导致金人恼怒,从而再度点燃战火。他认为,现在大宋的首要这务,是稳定目前的局面。两河一时半会拿不回来,金人扶持高世由,咱们且忍一时,不跟他们计较,将来再说吧。

        他的话代表了朝中相当一部分大臣的意见,赵桓权衡再三,就这么地吧。左右西军也报复性了打了一场,派个使团去金国,抗议抗议,至于什么不承认隆兴和议的话,还是不要讲的好。埋头发展,整顿军备,看局势如何演变。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