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文化制度状况考(四) (3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中国早期文化制度状况考(四) (3 / 3)
        家臣也是有等级的,地位高的也居然可以称为“大夫”,不过不是卿大夫,而是家大夫,呵呵。而有些权力大的家臣,也会有自己的宗族和封土或封邑,同时也有一套臣属,可谓是家臣的家臣。

        卿大夫的家臣依其工作性质,可以分为几类:

        1,帮助宗子掌管宗族内部事物的家臣,叫做“室老”或“宗老”。其工作是掌管各种礼仪,如夫人、宗主继立的礼仪,婚礼、祭礼等等。

        2,帮助卿大夫统治人民的家臣,叫做“宰”,宰有家宰和邑宰两种,家宰掌管全家的政务,而邑宰只是掌管某个邑的政务,包括财政和军政。家宰的权力相当大,如果此时家宰所属的卿大夫掌握了某国的国政,而家宰又掌握了此卿大夫的家政,实际上是此家宰掌握着国政,所谓“陪臣执国命”。相传孔子的弟子子路就当过鲁国季孙氏的家宰。(6)

        3,专为卿大夫生活上服务的家臣,如司宫,掌管宫中杂务的官。饔(熟食,早饭)人,掌管饮食的官。车或差车,主车的官。御驺(给贵族养马的人),掌马兼掌驾车的官。工,即乐工等。

        家臣必须效忠于主上,不得有二心,当时的家臣的确如此,(7)家臣只知有家而不知有国。在这样的家臣制度下,名个宗族的统治机构,首先保护的,是其本家的利益,当然各个宗族之间免不了有利益上的冲突,其家臣就是维护本家利益的中坚力量。

        总之,西周春秋间的贵族统治,就是以周天子为首的姬姓贵族为主,联合其它异姓贵族的统治。周天子分封同姓诸侯之时,又封异姓诸侯,诸侯也分封同姓和异姓卿大夫。由于实行同姓不婚制和贵族的等级内婚制,异姓贵族都成为姬姓贵族的姻亲。周天子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诸侯也称异姓卿大夫为舅。周天子与诸侯,诸侯与卿大夫,固然有着政治上的组织关系,同时也存在着宗法和姻亲关系,以加强彼此间的团结和联合。这恐怕也是西周强大的一个原因,至于春秋后期到战国时期,王纲解纽,礼崩乐坏,宗族与姻亲关系的疏离是一个重要表征。

        注解:

        (1)左昭右穆,太祖之后父昭子穆。而且宗族成员在参加祭祀活动时,也是按左昭右穆的位置排列。

        (2)郑樵,字渔仲,南宋时期兴化军莆田(今属福建)人,著名史学家,也是美食家。他不慕功名,不应科举,刻苦攻读几十年,通晓天文地理与草木虫鱼等知识。他生平著书有八十多种,现存《尔雅注》等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3)男子成年仪式,讲亲朋庆贺,并要拜祖先和父母,其时有规定的服饰,以示成人,能进入公共的社会生活了,并且因此具备了择偶成婚的资格。朱子说,男子年十六到二十皆可冠。

        (4)成年女子所行之笄礼,时间或在十五六岁时,或于订婚以后出嫁之前,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岁时也要行笄(簪子)礼。

        (5)如邲之战中的先谷,因失败,晋人归罪于他,不但杀了先谷,还“尽灭其族”,也可见宗主的责任何其重大。

        (6)春秋后期,鲁国的卿大夫三桓的权力也下移到了家臣的手中,而且发动叛乱,孔子五十四岁时,就任鲁国的大司寇,就想“正名”恢复原来的秩序,实际上是想使权力集中在鲁定公那里,实现他的王道理想。于是他让子路出任季氏宰来“堕三都”(三都是三桓的三个封邑,三桓的家臣曾据邑叛乱),三家对孔子的建议都表示支持,因为三桓也是受害者。季氏的费邑和叔氏的郈邑都毁了以后,由于孟氏的家宰公敛处父对孟孙氏不错,他看出了孔子的主张是强公室弱三家,就说服了孟孙氏据成邑抵抗,鲁定公亲自帅师围成邑,结果无功而返,孔子计划失败。而此时齐国担心鲁国有孔子而强大,所以送了许多良马、美女给季氏和定公,以至于不理朝政,沉于酒色。孔子看到自己不再得到信任,也就开始辞官周游列国了。

        (7)据说,孔子弟子子路为人较粗鲁,但很忠实可靠、坦率耿直,后来他在卫国执政的孔文子家为宰。孔文子死后,其子孔悝继续执政。鲁哀公十五年,被逐在外的卫太子发动政变,抢夺君位,紧急关头,子路冲进宫去,企图救被围困的孔悝,结果被人把帽子的缨带砍断,帽子落地。子路临危不忘老师的教导,说:“君子死,冠不免”,戴好帽子,缨带结上,然后**,并被砍为肉酱,其时六十三岁。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