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时代的蕨类战争(二) (7 / 18)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青铜时代的蕨类战争(二) (7 / 18)
        当夜色深沉,晚风像装在水瓶子里的半瓶子水,涌动着绿色的星光,黄帝嫘祖已经成为春天中幸福的一员,留下咕嘟着嘴的应龙和大伙,独自在水畔数着星星露宿。

        这位光风霁月型的大美女嫘祖,她还发明了养蚕(夏县出土了我国5000年前的半枚蚕茧化石,证明了嫘祖养蚕的多半属实)。不过当时的人还不会抽丝,而是把蚕茧切碎,拍打脱胶,再用纺轮纺为纱线。于是人们在麻衣的基础上,就有了蚕丝。这个技术在六千年后终于传到了欧洲。

        最早的丝织品人们发现的是4700年前的,在浙江,是一些丝绢残片和丝带,虽已碳化,但仍有韧性。经科学鉴定,每平方厘米中有经丝52根、纬丝48根。这比麻衣细密多了。看来文明的态势,长江流域也能跟黄河流域,分庭抗礼啊。

        黄帝领略了嫘祖的丝绸,接下来就营建自己的新房。更早的房子,都不大,半地穴,地上的部分,圆形的有点类似蒙古包,方形的则是四角攒尖的方锥体,且全是单间的,没有家庭,大家都去欢乐谷解决性需求。过去即使有大房,也只是村子中央广场上的那一幢,是同志们过集体生活(比如开会时候用的),是大队办公室。每个单间房子的门,都朝向这个大队办公室,而不是朝着太阳。

        黄帝这时,五千年前的人们已经不再住半地穴了,而是把一撮撮“地面式”的建筑凸现在大地丛林之上。结构由单间变成了多间,甚至包括客厅的多间卧室。一般叫“前堂后室”,进门是个古代大客厅,常在一百五十平米甚至更大,穿过客厅,后边是三四个卧室,是黄帝嫘祖及孩子们的住所。客厅左右两边,还有小屋子——大约是小保姆住的。

        这些大房子使人想起亚洲的“亞”字,代表着古老的天圆地方的概念。方形的大地上,四个角被支撑苍天的柱子占去了,这是“亞”字。“亞”字也是房屋地基的写照,地基上被四根粗大的木柱占去四角,四柱托起屋顶。

        木柱之间是墙。不过墙都是木骨泥墙,不结识,它们在这一时期都不负责承重,只起遮蔽风雨的作用。承重主要靠墙体里的柱子。屋檐外伸出很长,也需要什么东西支着,所以在屋外往往再设一圈柱子,以支撑屋檐,同时形成檐下散水的檐廊。

        黄帝盖房子大致过程是这样的。

        1、平好地基,铺垫干燥的草泥,其上抹砂浆。以前墙是平地起的,现在先在地上挖槽再筑墙。四周挖好墙壁的基槽。房子南边再挖窖穴。

        2、开始杀人,五千年前开始出现祭奠房子的人牲,把body埋在墙基下面,有这哥们在下面托着,墙不怕狂风洪水。如果阔气的话,房基下边也挖坑埋一个人牲。

        3.竖立木柱,从前柱子是插栽到坑里的,现在柱子在地面,柱下垫以石头。大木柱间距是一米三根,中间还有小木柱,都是支撑房顶用的。木柱之间填芦苇,每隔一个手掌宽再绑一横木条,以藤条捆扎,使整个墙壁固结在一起,

        4、杀人,把人头削掉头皮,洗洗干净,念完咒以后,脑壳塞在墙壁里。这些被杀的人都是部族冲突的俘虏,或者部族内部的volunteer(志愿者),他们觉得住在墙壁里比住在屋子里好,而且保住一家人的平安,值得。

        5、用草拌泥抹在墙壁内外,注意把人头抹进去。墙面再用沙浆抹出美丽光滑的墙皮。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