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文明中国论》(转载) (1 / 2)
《文明中国论》东岐明(本文转载,不代表作者观点)
〈中国—文明中心之国〉
“中国”一词原来是中国古代历朝所用来自称的“中央之国”,意指文明中心的国度,而非古代中国的国家名号。古代各朝名号,才是当时的国家名号,例如秦朝时称为秦国,汉朝时称为汉国,唐朝时称为唐国,而直到清末时还是自称为清国。“中国”此词,乃是随著**的创建,才成为正式国家名号,也用以指涉数千年来的相关历史传承。
中国历史并不是一部民族史,而是一部文明史,是一部东亚民族融铸中国文明的历史。现代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的历史传承,却在仿西方民族主义的中华民族宣传下,彷佛成为现代世界的民族国家。然而民族国家的狭隘定义,却误解了中国历史的传承,反而矮化现代中国成为欧西文明体系下的依附国家,并且引致了现代中国的错乱历史认同。本文即在批判此种错乱认同,并还诸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的世界地位,以建立正确的中国国家认同。
〈现代世界的国家认同〉
现代国家的国家认同基础,多是建立在欧西文明所建立的国际秩序上,大多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民族国家认同—以单一民族为核心组成,其国家认同即是建立在民族认同上,如法国、德国等。第二类是殖民国家认同—以殖民母国的移民政权传统为核心组成,其国家认同即建立在移民政权的统治认同上,而其文化认同乃是深与殖民母国民族相关,如美国、巴西等。第三类是后殖民国家认同—以继承当地殖民疆域为合法组成,其精英文化认同通常深与殖民母国相关,但其国家认同却是建立在欧西文明所遗留的国际秩序上,所以缺乏一致本土传统的后殖民国度,往往导致其民众在国家认同上的问题,如亚、非、美洲的多数新兴独立国家。
现代国家的这三类国家认同,都与欧西文明的历史演变有关。现代的民族国家认同,乃是源于罗马天主教廷的政教中心地位崩颓。罗马天主教廷作为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的政教中心,乃是以基督宗教作为精神基础,以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思想传统作为文化基础,以古罗马帝国的拉丁语文作为欧洲精英阶层的共通语言,而维系著整个西欧封建制度的政教认同。但教廷腐化后所引致的宗教改革运动,导致欧洲各国的本土语文兴起,取代了原有共通的拉丁语文,而封建制度的衰落,更随后造成欧洲各地民族认同的兴起。欧西文明的民族国家兴起,可说是建立在古希腊罗马文明的终结馀烬上,而开展了各自的新兴民族文化。欧西文明的向外开拓殖民,更造成本国民族文化传布到殖民地域,随著后来欧洲国家的全球霸权衰落,原有殖民地域也就纷纷独立,以致产生了种种的殖民国家与后殖民国家。当代世界的全球政治体系,正是传承自欧西文明各国的民族兴起与殖民扩张。
民族主义往往成为现代国家建构其国家历史认同的凝聚力量,但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却会同时导致向心与离心的不同民众倾向—主体民族与附从民族的向心倾向,以及其他民族的离心倾向。当民族国家高倡起本国主体民族意识的狂热认同之时,往往也正是其他国内民族深感备受压抑排斥之时,因此民族主义是兼具了统一与独立的双刃力量,而现代政治的自由民主发展,更是促进了民族主义力量的蓬勃兴起。
德国与意大利因为民族主义而完成统一,爱尔兰因为民族主义而独立出大英联合王国,捷克斯洛伐克分裂为捷克与斯洛伐克,而南斯拉夫的统一与分裂更是值得深思。南斯拉夫是以占有88%人口的南斯拉夫人为主体民族,而在一次世界大战后所统一建立的国家。南斯拉夫人虽然是同种同语,却因历史因素而分为三方族群—克罗埃西亚、塞尔维亚、波士尼亚。南斯拉夫族在历史上处于东西罗马帝国的势力交界,因此,克罗埃西亚信仰天主教并使用拉丁字母,塞尔维亚信仰东正教并使用斯拉夫字母,波士尼亚则是受土耳其帝国影响而信仰**教。当南斯拉夫共党瓦解后,同一南斯拉夫族的三方势力,竟在民族主义的激昂下,历经族群冲突的惨裂内战而相互仇杀。而南斯拉夫的真正少数民族地域—日耳曼人的斯洛维尼亚、阿尔巴尼亚人的科索沃、马其顿人的马其顿,也是纷纷独立求去,最终导致南斯拉夫的四分五裂解体。虽然欧洲兴起民族主义,但也有一些国家仍然和谐维持著多民族的国家体制,例如瑞士虽是德裔、法裔、意大利裔的不同民族所组成,但自十五世纪脱离神圣罗马帝国后,国家即未分裂,而各民族亦能一致和谐共处。所以民族主义所引发的激昂认同,是有著危险双刃,并非必然导致统一,也有可能导致分裂。而国家认同要保持统一,也不一定需要提倡民族主义。
欧洲以外的殖民国度,其移民政权的文化认同是必然倾向殖民母国的强势文化。如果当地原住民大多数已遭种族灭绝—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其国家认同就会建立在原先移民的主体民族认同上,因为当地原住民的传统势力已经几近灭亡,而外来的其他民族移民在当地又无传统势力,两者便都只能依附于移民主体民族之下,例如美国与澳大利亚所供依附的主体英语民族。而如果当地原住民还有留存势力,就可能爆发对抗移民政权的民族运动,例如在拉丁美洲的许多印第安人复权运动,甚至组织游击队来对抗当地现有政府,企图重建印第安国家。也有因为殖民母国的不同,而引发的国家认同问题,例如原属法国殖民地的魁北克不断寻求独立,以脱离原属英国殖民地的加拿大。
欧洲以外的后殖民国度,如果当地欠缺本土文化基础,虽然原住民能够掌握当地政权,但其精英文化还是会倾向认同殖民母国。许多二战后的新兴国家,还是以殖民母国语文作为官方语言,而且实际国家政策还是深受殖民母国影响。例如英国、法国在许多原有殖民国度,都还具有重大影响势力。而后殖民国度的现代国界往往只是殖民强权的势力划分,而非依照当地人文背景所划分,所以常会导致一国之中的**,例如非洲的许多新兴独立国家,往往陷入无止无休的种族冲突内战,而且又常引起邻国相关民族的卷入冲突,造成战祸连绵不绝—二十世纪末的刚果内战,卷涉周边邻国纷纷加入战局,就是一例。事实上,非洲的许多后殖民国家虽有国际外交形式的国家框架,但其国民却往往缺乏国家认同。
如果后殖民国度具备了成熟的本土文化基础,此类国度的国家认同就常建立在本土文化传统上,但殖民母国还是会对其产生文化影响,例如印度精英就深受英语文化影响,而印度的主要官方语言也还是英文。虽然印度原来就有根植本土的印度文明传统,但印度文明却欠缺统一的政治体系,也缺乏统一的语言文字,只是有著共同的印度教神话体系与种姓制度社会。现代印度的政治统一乃是基于英国殖民政权的数百年统治之赐,但印度的国家认同却因为印度教与**教的争端分歧,而造成了印度地域分裂为三个国家—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
上述三类国家认同,都是建立在欧西文明与其统治历史下的国度,但还有少数国度从未受过殖民统治,但也都受到欧西文明势力的影响,就是中国、日本、与土耳其。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