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器(转载) (2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古代兵器(转载) (2 / 4)
        鄂尔多斯式铜锤头

        十八般兵器

        中国民间对古代兵器的泛称。其名称来源于十八般武艺,具体说法不一,最常见的是指刀、枪、剑、戟、斧、钺、叉、矛、盾、弓、弩、鞭、锏、挝、殳、钯、绵绳、白打。

        古代军队使用的手持防护器具。形状有长方形、梯形或圆形。材料为皮革、木材、藤条或金属等。大盾高约1米,宽约60──80厘米;小盾高约60厘米,宽约40厘米。盾作为一种防护兵器使用历史悠久,至今仍是单兵防护的必备器具。

        中国古代军队用于钩杀和啄击格斗的冷兵器。由戈头和柄组成。戈头为青铜铸造。柄多为竹、木质,长度通常为1米左右,最长超过3米。戈盛行于中国商代至战国时期。战国晚期,铁兵器使用渐多,逐渐淘汰了青铜戈,至西汉以后已绝迹。

        铠甲

        古代军队将士身上穿的防护器具。最初是以藤木和皮革等原料制造,十分简陋;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青铜和铁制铠甲,可以有效地防御青铜和铁制兵器的攻击。有的铠甲还巾有金、银,显得富丽华美。古代铠甲由3部分组成;甲身、甲裙和甲袖。甲身固定编织,甲裙和甲袖可以上下伸缩,便于作战。河北省出土的一种铠甲,由2589个金属片编成,总重16.85千克。现代火器出现以后,作为防御冷兵器的铠甲随之消失。现代军队装备的头盔和尼龙防弹衣等,则是古代铠甲的发展。

        火器

        泛指利用火药等的燃烧、爆炸作用或发射的弹丸进行杀伤和破坏的兵器。如中国古代的火、火箭、火枪、火铳、火炮和现代的枪、炮、炸弹、**、地雷、水雷等。火器的出现和使用是武器发展的一大飞跃。火器比冷兵器威力大,破坏作用强。

        铁火炮

        中国宋、元时期军队装备的铁壳爆炸性火器。又称震天雷。用生铁铸成外壳,形如罐子、合碗等不同样式,内装火药,并留有安放引火线的小孔。点燃后,火药在密闭的铁壳内燃烧,产生高压气体,使铁壳爆碎伤人,是当时威力较大的一种火器,广泛用于攻守城战、水战和野战。按其大小和用途不同,有的用抛掷,有的以手投放,也有的从城上推下。宋、元时期,军中多装备有铁火炮。明朝以后,在铁火炮的基础上,爆炸性火器有了进一步发展,陆续出现了地雷、水雷和爆炸性炮弹。

        火球

        中国古代战争中使用的一种球状抛掷火器。使用时将其点燃,抛至敌方,以它所产生的火焰、毒烟杀伤敌方人马及烧毁敌方营房。火球出现于宋代初年(公元1000年前后),宋靖康元年(1126)金军进攻宋都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时,双方曾大量使用。制作方法是将含硝量低、燃烧性能好的黑火药团和成球状,有的还掺入有毒或发烟物质及预制杀伤元件,用纸或麻包缚数层,外敷松脂,以防潮和助燃。火球主要用于攻守城池作战。古代战争中使用的有霹雳火球、蒺藜球、毒药球和烟球等多种球形火器。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