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贫穷的家 苦涩的童年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 贫穷的家 苦涩的童年 (1 / 2)
        上世纪九十年代,刘秀承出身一贫穷农家,他的童年是在寒酸贫穷中度过的,对那段人生难以忘怀的贫穷时光,刘秀承更是记忆犹深。

        刘秀承祖籍安徽绍阳,父亲刘元东,是一个老实人,母亲陈艳华虽不像刘元东那样懦弱地老实,可也是一个地道的中国农村妇女,身上闪耀着中国妇女的良善刚毅。

        低矮的草房,泥胚的院墙,一个不大也不算小的院子,里面堆满了各色农具和棍棍棒棒。说它不算大,那是和村子其他人家的院子相比,在这个村子里,其他人家的院子有这个院子的三到四倍大;说他不算小,那是和后来刘秀承一家到北京去流浪时租住的院子相比,在北京租居的院子,比这个院子还要小一倍,却住下了四家人家。在当时安徽农村再也没有比这个院子再普通的了。刘秀承不愿意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是因为太寒酸,于是院子四周那些比草房和院墙高了许多的槐树,就成了刘秀承对老家最美好的记忆。

        在一个树影婆娑的夏天,刘家的小屋并没有因高大树影的围绕而稍显凉快,低矮的小屋里充满了让人难以忍受的闷热。比这种闷热更让人受不了的是,父亲刘元东与母亲陈艳华的争吵。

        刘元东的父母年迈,全靠三个儿子的养老钱过活。每年一个儿子除了150公斤麦子、50公斤玉米、30公斤大米外,还有上交100块钱。刘元东粮食都已经送过去了,钱却一直没有拿出来。

        年迈的父母找上门来了,老太太搀扶着老头,老头手拄着拐杖,不住地哆嗦,门口周围围了一圈看热闹的村民,大家交头接耳,私下里相互议论着。陈艳华是一个烈性女子,哪会受得了这等取笑。强忍泪水,好言劝走公婆,回头来就和刘元东争吵起来。

        刘元东自感无能,一个大男人,竟拿不出一百块钱,面子上实在过不去,面对妻子的大争大闹,一言不发。

        陈艳华捶胸顿足,埋怨丈夫无能,大哭道:“这日子没法过了,我们走!”

        “走?去哪儿?”听了妻子不理智的话,刘元东惊愕地抬起头来。

        “去北京……”

        “你疯了?!那也是你去的地方?”

        “我就是要去。”

        “在家我们都没有钱花,去了北京你就会有钱花了?”刘元东大声冲着妻子吼道。

        “我就是带着孩子去要饭,我也不想再过这样的穷日子了!”

        陈艳华说到做到,第二天,她变卖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补交公婆的赡养费,便抱起孩子,直奔北京而来。刘元东拗不过妻子,也只好悄悄地跟着。那年刘秀承不到四岁,来到北京刘秀承看到了高楼大厦,看到了比蚂蚁还多的汽车,最让他不明白的是,夜里大街上的灯比老家里屋的灯光还要亮,为此他在心里想了好一阵子。

        举目无亲,刘元东和妻子刚到北京立即就感觉眼前一片迷茫,他们并不清楚,到了北京应该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更不幸的是,他们到了北京的第一天夜里,天就下大雨,一家人无路可逃,只好住进了一个工地的水泥管里。

        在刘秀承幼小的心灵里,住水泥管就是他们来北京的第一个家。这个家好简陋,父母把夹他在中间,左右都可以看到外面扬扬撒撒雨水从天而降。

        刘元东嘴上不说,心里却千百次地埋怨妻子。看到丈夫的表情,陈艳华丝毫没有后悔的意思,她就是要改变一下活法,就是死也不怕。

        第二天,他们租了一间屋子,这是四合院中的一间,一个小小院子,堆满了从城里拣来的垃圾,几乎没有下脚的地方。这个四合院里,先住进来的三家和刘元东家一样,都是从偏远地区来的农民,他们在这里以拣破烂为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