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诸子 (2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四十八章诸子 (2 / 4)
        这是一种颇为奇妙的体会和感觉,普通人根本无法轻言体会。

        两刻钟后,韩选放下了这本《春秋经》,无奈一叹“孔子虽境界高深,只差身融万物的老子一步之遥,但儒家之学……并不适用于我。”

        所谓心不诚,则不灵,有着后世的诸多记忆,想让他对儒家学说有多少好感,乃至如同,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他已经知道这是一条死路,所以根本不可能踏入。

        摇了摇头,他撇下这处书架,又走到旁边的书架前,拿起一本书简,定睛一定《孟子》。

        韩选双眼一眯,脸色却也没有太多变化,孔子虽为儒家祖师,但若非孟子后生,圣人之名冠于孟子之身,绝对更加恰当一些。

        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后者虽继承了前者学说主张,却极近相同,却又些不同之处。

        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而孟子曰“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前者多是以人为名,不忍不想,最后为了正义只能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而后者看似相同,却多了一种借口,给自己寻找理由的借口。

        韩选展开了书简,第一页显露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

        ……

        这是一段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段对话,大致意思是梁惠王向孟子请教如何得利,孟子却说大王乃国之表率,你皆也口口言利,那么你的大夫、士人乃至百姓也纷纷效仿为自己获利,你言之仁义,国家也都言仁义了。

        其实在韩选看来,这一段算是诡辩了,也许国君天天讨论为自己获利,确实有失为君之道,可是空谈仁义,不讲实际,难怪儒家自孔仲尼传至,也无多大建树,其最大原因莫过于只在言,不在行,通俗来说就是空耍嘴皮子,只说做不到。

        不过,比起孔仲尼的《春秋经》,这本《孟子》倒让他有些兴趣,不免看得津津有味。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