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往事如烟 (5) (1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七章 往事如烟 (5) (1 / 4)
        夜里,郭解放又做了个梦。这回,郭解放梦见的不是魏芳芳,是平安城中间的那座钟鼓楼。

        老葛见过永昌城的钟鼓楼,其实在l西走廊地区,每个城都有个钟鼓楼呢!只不过是大小不同而已。在l西走廊的所有钟鼓楼中,属平安城的最大。

        郭解放很小的时候,郭世信曾抱着上过一回钟鼓楼。郭解放能对楼房有个朦胧的认识,除了学校里的宣传画外,与小时候上过钟鼓楼留在脑海深处的印象有着一定的关系。

        平安,古称平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平安地处古丝绸之路l西走廊中部,康乐山的冰雪融水浇灌着这片肥沃的土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物阜民丰,繁荣锦绣,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日照充足、粮丰林茂,自古以来就有着发达的农业,“若非康乐峰顶雪,错把平安认江南”,平安以他的富足而闻名华夏。

        平安城最中间就坐落着西北地区最大的钟鼓楼,名曰镇远楼;城区西南有建于隋代的木塔寺,高达33米,民间流行的颜语说:“平安有个木塔寺,离天只有三尺四。”用来形容其高。木塔寺偏东南是建于西夏的大佛寺。平安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占地面积约23000平方米,坐东朝西,建有大佛殿、藏经阁、土塔等建筑。大佛殿内塑有卧佛一尊,长达345米,是国内现存的最大的室内卧佛像。卧佛后有十大弟子群像,旁有优婆夷、优婆塞及十八罗汉等塑像。

        平安地处内陆边陲,然而城区内却水波荡漾、溪流纵横、绿树成荫、气候宜人;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连片苇溪,遍地古刹。明人郭绅的一首诗:“平安城北水云乡,每至深秋一望黄。穗老连畴多秀色,实繁隔陇有余香。”形象地描述了古平安的古香古色、古城古貌及浓厚的文化氛围。

        关于平安城的来历,前面曾讲过一个传说:最早的平安城在距今二十多公里外的弱水国,有一天,半夜狂风大作,摧城拔屋,一夜之间,城池被风沙淹没。后来,一位郡王要建一座新城,为保安定,便四处请高人勘察风水。一天有一个云游和尚经过,对郡王说:我有一枚铜钱,把他扔出去,他落到那儿,就在那儿修城,可保城永固。郡王心想,一枚铜钱能扔多远,找到还不是轻而易举。结果,和尚扬手一扔,铜钱凌空飞起,兵士拔腿就追,一直追出几十里,才见铜钱落到一片苇溪之畔。溪水荡荡,芦苇密布,哪里找得出一枚铜钱?正当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又来了一位道士,拿出一枚银针随手一扬,插在地上,说:就在这儿了。人们连忙去挖,银针恰好插在铜钱的孔眼里。于是就在这建起镇远楼,并以此为中心,修建了后来的平安城。

        其实,真正的平安镇远楼修建于明朝正德二年,是作为西安钟楼的实验版投入修建的。人们若是不信,到西安城中看看它的那座钟楼,长得和平安城镇远楼一模一样;西安城中的钟楼就是按照平安镇远楼的模样,在尺寸上稍微放大了一点修建的。因为平安镇远楼是钟楼和鼓楼合二为一,西安只是钟楼,所以又在离钟楼不远处的西大街上修建了鼓楼,算是和平安的钟鼓楼旗鼓相当了。

        平安镇远楼的雄壮没见过的人不知道,要想知道的话,就得听我慢慢给你道来:平安镇远楼是建在一座砖包的高台上,台基宽32米,高9米,基座至楼顶30多米。楼为三层木构塔形,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结构精巧,造型雄伟壮观。基座有“十”字洞通向东西南北与四条大街衔接。楼上四面悬有匾额:东为“银城春雨”,西为“玉关晓月”,南为“康乐晴雪”,北为“额旗古牧”。钟鼓楼东南角悬唐钟一口,是以铜为主的合金铸成,工艺精湛,浑厚雄伟。钟高13米,口径115米,重600公斤。钟身饰有飞天及朱雀、玄武、白虎、青龙图案。此钟古代多用来报时或火灾报警。

        那天晚上,郭解放梦见自己纵身飞上了钟鼓楼,俯视着低矮的平安城,看着炊烟袅袅升腾,平安城便氤氲在一片祥和之中。郭解放还梦见自己成了飞人,驾着云在平安的上空飞腾,察视着平安城的大街小巷。郭解放还梦见了温建国、刘能能、刘明亮等人,正仰着头叫自己:“解放!解放!”郭解放见刘明亮的光头闪闪发光。郭解放睁开眼睛,见不是温建国、刘能能、刘明亮他们在叫自己,是老葛在叫自己。原来天已经亮了。郭解放一骨碌翻起身来,冲着老葛嘿嘿地笑着。

        “笑啥哩嘛?”老葛问:“大清早的,又做梦了?你这个哈怂,又梦见人家魏家的芳芳了?”

        “没有!”郭解放高兴地说:“葛爷,这回我梦见的是钟鼓楼!我还梦见我在天上飞哩,轻飘飘地,走那里都腾云驾雾,就像孙悟空一样。”

        老葛就拍了下郭解放的头说:“娃子!那是在长个子哩。哈怂,你没感觉到你这两年长高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